家長急移民易忽略子女感受 移英19年牧師夥記者辦NGO 望「心泉」成家庭橋樑

「都係為咗你先走啊。」移民的你有無向孩子說過這句話?籌備、出發、睇樓、搵工、撲學校⋯⋯大人忙著安頓,也許會忘了聆聽小朋友對陌生環境的感受和適應,「有小朋友嚟到之後被老師睇到行為異常,家長先發現個仔有 PTSD(創傷後遺症)。」移英 19 年的牧師 Kan,在服務的地區發現不少家庭抱走難心態移英,忽略小朋友的情緒,加上家長可能英文水平有限、對英國的醫療系統又不熟悉,種種因素令親子間越走越遠。

她與移英不久的記者任美貞,去年中成立組織「心泉 HONG KONG WELL」,關注移英學童情緒,為家長提供免費支援,目標今年可籌募更多資金,為有需要家庭提供廣東話輔導,「點樣將父母嘅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心泉能夠輔導到小朋友時,其實同時係幫助到家長、成個家庭嘅關係,係我哋最想做到嘅嘢。」


自前年BNO簽證牽動的移民潮,移英 19 年的港人牧師阿 Kan,在服務的倫敦西南部如 Sutton 及 Kingston 等,成了香港人落腳熱點。可是她說,這批移民與昔日華人移民不同,不少走得又急又低調,「可能係擔心喺香港太高姿態會走唔到咁」。有家長前年 9 月攜兩子以 LOTR 赴英,「家長心態係走難式咁走,小朋友都唔知道咩事。細仔以為係度假,問幾時返屋企」。而未滿 10 歲的大仔,被英國老師發現行為異常,課堂內無法集中精神,會被一些小事觸動神經,告知家長跟進後,才發現大仔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學校隨後安排小朋友見輔導,「家長話都係要等啦,同埋要講英文,話唔知人哋講乜。」

她從中發現,當大人用英文有困難,同樣小朋友也無法把心事轉成以英文抒發,當地老師或輔導人員亦未必有相同的香港語言、經歷或文化,多重障礙下,小朋友心結更難解開,「家長走得咁急,所有嘢小朋友都看在眼裡,但係佢哋呢啲諗法點樣表達呢?可能啲情緒就去咗表現度。呢個 case 仲要係學校內 settle 好、唔係講緊好難適應,上咗一個學期堂,問題先浮面。」

她表示,家長要處理的事已經很多,本身也要適應新環境,當小朋友出現情緒困擾,家長只會更難受,「大人嚟到真係好忙,要搵工搵屋搵學校,又要認下路睇下邊度買餸,呢啲係好硬件式嘅嘢。但當三個月之後安頓好,嗰陣嘅情緒先至出返嚟。」她說,聽到 10 歲童個案時感到十分心痛,「個小朋友咁細個,之後佢要點走落去?」

任美貞說,仍有不少移英父母未放下香港追求成績的想法,盲目追求成績好的學校去轉校,忽略子女要重新適應。(老三 攝)

阿 Kan 機緣巧合下認識移英不久的記者任美貞,二人一同創辦「心泉」。任說,女兒兩文三語流利,以為女兒可輕鬆適應英國校園,事實卻不然,「作為媽咪,原來忽略咗個女嘅感受。」任表示,籌備「心泉」過程中,接觸不少移英家庭,發現小朋友的情緒和適應狀況比想像中嚴重,例如有小朋友突然變得易哭或「痴身」;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因朋友都在港,會埋怨父母帶他走;也有小朋友英語是母語,移英後仍遇上困難。

任續指,還有不少父母未放下香港追求成績的想法,「好驚搵唔到學術成績較好嘅 grammar school,就點都要搵間 outstanding 嘅學校。甚至同小朋友講讀住先,排到更好嘅再轉校。但有無諗小朋友想法?小朋友都要適應。」她說,英國學校比香港更少功課,甚至不會有成績排名,對在港「操開卷」、「分數至上」的學童,「未必個個學生都覺得更開心,分分鐘係成個人生目標無咗。」

Kan 說,「心泉」團隊都是港人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與社工等專業人員,現時全屬義務相助。因資源有限,暫無法提供完整的輔導服務,但可先為小朋友進行廣東話的精神評估。部分小朋友只是適應出現困難,未必是心理健康有問題,「心泉」會支援家長處理,「家長一心過嚟為小朋友好,但可以點處理得更好?以前嗰代可能係家長嘅話小朋友就要聽,但呢一代開始,係家長要聽返小朋友講嘢。家長要明白,係因為愛個小朋友,所以願意謙卑地去聽小朋友嘅想法。」

任美貞(左)和阿Kan(右)指,「心泉」團隊都是港人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與社工等專業人員,現時全屬義務相助。(老三 攝)

「心泉」的原意是擔任橋樑角色協助有需要的父母。成立至今半年間正式接手約 10 宗個案,年齡介乎 5 歲至 15 歲,「未必咁多父母願意一嚟就講,要建立一定嘅信任,佢哋先肯講。」亦特別關心青春期學生的情緒波動。若學童情況較嚴重,就會協助以英文撰寫評估,轉介個案至家庭醫生(GP)和 NHS 跟進。

Kan 又說,NHS 廣東話翻譯員不一定來自香港,「廣東話(翻譯)已經好少,當家長去訴說心聲,談及香港嘅問題時,遇到一個廣州人翻譯,未必好理解。始終有文化差異,而醫生亦未必識分。」她說,如今年能募集到更多資金,就可為有需要的個案提供港人廣東話輔導服務,並希望組織地區聚會,讓家長互相分享經歷,「等大家有啲共鳴,唔好覺得孤單。因為英國嘅精神健康系統比較複雜,每個 council 都唔同,由家長第一身去分享經歷,所住嘅地區係點跟進,學校嘅支援係點,都比較重要。」

阿Kan說,「心泉」成立至今正式接手約10宗個案,年齡介乎5歲至15歲。(老三 攝)

Kan 指,「心泉」也會透過地區校網,尤其是港人較多的學校,向英國老師講述香港學童曾經歷的社會狀況,讓老師更明白學生心情。而稍後將舉辦講座,鼓勵家長求助和及早發現問題,「點樣將父母嘅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如果心泉透過輔導小朋友,同時幫到家長,甚至成個家庭嘅關係,會係我哋最想做到嘅嘢。」

上一篇文章

Tesco董事長預計食品價格升5% 「最差的尚未來臨」

下一篇文章

老翁圍封期間倒斃 區議員發圖賀中國冬奧奪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