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五一「煙火」表演淪為笑柄 細數香港賀歲煙花匯演變遷

香港旅發局舉辦「煙火」表演迎接中國五一長假,希望以「笑臉」歡迎中國旅客,卻引來批評和不滿。從五一煙火回顧香港賀歲煙花匯演歷史,政府活動反映了政策及文化走向。 1967 年禁放煙花到今天的「煙」火表演,政府主辦的活動如何由安撫人心、普天同慶,變成激起民怨、淪為笑柄?

香港旅發局獲撥款定期舉行「煙火」表演,每場花費約 100 萬元。適逢中國五一勞動節長假,旅發局就舉辦五一「海上煙火表演」,表示要以笑臉歡迎中國旅客。然而表演效果不似預期,小紅書上一片不滿聲音,直指現場「煙多過火」、「還沒我村子裏放的大」,不見笑臉,反成笑柄。

是次所謂「煙火」表演,是在離岸 130 米的躉船發放,最高約 100 米,因此只有在海傍可觀看,而且較易受天氣影響,出現只見濃煙的情況;而香港市民熟悉的「賀歲煙花匯演」,煙花會於高達 250 米空中爆破,觀賞地點亦不僅限於灣仔及尖沙咀海傍,於銅鑼灣、西九龍等地都可以觀賞。即使如 2017 年新春天氣欠佳,仍可看到煙花設計,只是相對沒有那麼鮮明。

燃點煙花和爆竹是華人慶祝新春的傳統,英殖政府尊重華人文化,過去並無法例規管擁有及燃放煙花。然而 1967 年香港紅衛兵、親共團體為響應於同期在中國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發起暴動並製作大量真、假炸彈,造成人命傷亡。當時市民為保安全寧願放棄燃放煙花爆竹傳統,煙花批發及零售商亦願意主動交出煙花換取補償金,希望阻止左派取得爆炸品。自「六七暴動」平息後,一般市民便禁止管有煙花。而「賀歲煙花匯演」於 1982 年首次舉行,當年香港社會受 1997 前途問題的不安感所籠罩,適逢怡和洋行(前名渣甸洋行,現名怡和控股)慶祝成立 150 周年,特贊助港幣 100 萬元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煙花匯演,以傳統習俗為香港節日添喜慶,希望改善社會氣氛。首屆賀歲煙花匯演反應熱烈,因此才一直延續成為傳統,除了 2018 年因大埔公路嚴重巴士翻側意外,以及 2020 – 2023 年政府以武漢肺炎疫情為由取消,每年都會舉辦賀歲煙花匯演,曾經為香港市民間的一件盛事,每年吸引數十萬本地市民及海外旅客到場觀賞。

回顧賀歲煙花匯演的設計和安排,亦可看見香港如何慢慢向中國靠攏,並失去其中西文化交會的特質。 1996 年賀歲煙花匯演由利豐集團贊助,匯演選曲包括《漁舟唱晚》、《鳳陽花鼓》等中式樂曲,亦有"Adagio of Spartacus & Phrygia"及"Symphony No. 9"等西樂,融會東西。然而最新 2024 賀歲煙花匯演由「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慶委會)呈獻,慶委會名譽會長為麥美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主席為全國政協常委譚錦球;而所謂「各界」指的是中國不同省市在港的社團聯會,例如香港福建社團聯會、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等,而選曲上則只有一首 Westlife 的 " You Raise Me Up ",其餘盡為中文歌或中樂,例如中國歌手合唱的《未來我來》和炎明熹的《我鍾意》。

一個政府活動如何辦、由誰來辦、成效如何,都反映著政府的辦事能力。或者香港政府主辦的活動可以成為另類的旅遊項目,為旅客帶來不一樣的笑聲。

上一篇文章

【香港史教學初心】歷史教師調景嶺考察揭示地方變遷・再探口述歷史教學的信念與意義

下一篇文章

【國安教育】 教大舉辦國安法研討會 與中國教授談學術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