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記離港進修新聞 自發赴英採訪意外拍得珍貴瞬間 現場參與反思政府和傳媒關係

英女皇國葬成為全球觸目盛事,過去每每有任何世界大事,香港媒體從不缺席,但隨著香港新聞自由倒退,香港新聞業盛況不再。然而在國葬的現場仍不乏香港記者身影,以鏡頭為香港人帶來傳統通訊社以外的不同角度。

凡在香港新聞界有所浮沉的,或多或少都聽過 Galileo 的名字,在香港拍下過多少港人難忘的新聞瞬間後,近來 Galileo 攜家帶幼(貓)到加拿大進修新聞。訪問當早 Galileo 笑言回加拿大後又將面對絡繹不斷的考試和作業,但仍然抽空飛越大西洋,他解釋加拿大同樣將國葬當日定為假期,加上機票是積久未用的里數換取,「呢啲歷史事件,自己都會想去見證。」

成功拍下歷史的瞬間, Galileo 指事前雖然有向當局申請,但最終亦「理所當然」地未有獲批,「好多有機構嘅記者都無,始終真係多人要抽籤」,亦令那幾幀的一閃而過更顯難度。為紀錄這場「幾生人都未必有一次」的盛事,雖然國葬儀式早上十一點才於西敏寺舉行, Galileo 清晨五、六點已經到白金漢宮外必經之路的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 the Mall)守候,但「已經去得遲,去到已經好多人。」

親歷國葬現場, Galileo 感覺舉國上下像參與和見證一場國家級的盛事,特別的儀式。「好多人對呢一日已經準備咗好耐」,更不見到有人悲愴地呼天搶地掩面痛哭,反而一眼目及有著更多是國家的象徵,國旗處處之餘,亦會有退役軍人將所受過的勳章別在身上到場。他坦言現場有不少一家大細如家庭同樂日一樣來享受,並非「空氣很冷,時間彷彿靜止,氣氛只有哀傷」,反而「甚至會有人玩人浪」,卻到十一點儀式開始後,現場的氣氛就變得嚴肅,當然亦會有人穿上全套的葬儀禮服,頭戴黑紗。「唔可以話呢個就係佢哋嘅民族性」,但現場的反差令 Galileo 指對香港人而言是一種思想衝擊。「喺現場就咁影相觀察,唔會好見到啲咩政治遺產」, Galileo 指感受最大的,是來參與國葬的英國人,更像是來送別一位和他們有特殊關係的人,一個「屋企人」。

以往有任何國際大事,香港傳統媒體少不免都會派員赴場,但今次英女皇國葬,以往一定會派出記者的《蘋果日報》已不在,礙於香港脫節的防疫政策亦令更多香港媒體不再,「一來環境設定問題唔係開放好多記者位啦,但同以前相比,照計正常呢啲嘢台會派人嚟。相對以前會有好活躍嘅媒體,好似《蘋果》,《東方》亦都會有,但依家主流俾嘅資源就明顯少咗」,但 Galileo 認為並不代表香港媒體就不重視,「《明報》都係擺A1㗎」。不過現場仍不乏香港記者的身影,Galileo亦同意「多咗好多(香港記者)自發去,多咗好多人喺外國去,個變化係明曬嘅。」

在香港從事新聞攝影多年,來到英國參與國際大事的攝影工作,「咁大型嘅嘢要抽都好合理」, Galileo 指適逢自己正修讀新聞,對記者工作和現場治安維持的對立亦有更多理解,他提到英國警方原本在沿途不少地方皆設立媒體區,但所謂的媒體區只是在民眾前一排,以方便記者有更好的視野進行採訪,但得悉在某處有女警只用一句「保安理由」,就將原本身處媒體區的記者趕走,令該處的記者需要和現場民眾「爭位」工作;但亦目睹過有警方見到有記者即使站位,警方經過時亦只口頭勸喻,盡量不打擾新聞工作。

Galileo 又提及到英國後最大的反思,是見到英國的媒體並不會因為國葬大事就「睇場合做人,死咗人就唔可以講」,對於警方無理拘捕反對王室的示威者,雖然篇幅相對少,但《BBC》仍會對此透過報導作出質疑,負起對權力監察的責任,「喺一個民主國家,傳媒、警察同政府應有嘅關係」,認為西方國家對媒體和政府的關係「睇得好著緊」,「所以媒體安排係一回事,最緊要係睇媒體角色嘅關係係點樣,同攞到平衡。」

上一篇文章

增加外國人印花稅 無阻中國富豪瘋狂搶購新加坡豪宅 中國資金不斷外流助星國經濟發展

下一篇文章

無懼中共入侵! 台灣著手儲備戰略物資 蘇貞昌指將會做足準備應對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