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復村】沙頭角谷埔村常住居民剩3人.學校與90後村民推動客家文化

位處沙頭角海東岸的谷埔村,是擁有超過 400 年歷史,並以姓氏為族群的客家村莊,曾是沙頭角內海和船灣東北海岸線的交通要站,但隨著幾波移民及回流潮後,常住居民只剩 3人。與附近有公路的鹿頸有著不同的景色,谷埔村最後一幢的村屋建於 70 年代,只有清朝的磚屋、客家大屋與排屋。村落一直維持昔日的樣貌,令不少人對其歷史感興趣。理大設計學院《重聚谷埔:今昔、再延續》項目團隊自2021年獲資助舉辦展覽,冀更多人認識這條村落。

自十七世紀,因清朝政策「復界懇荒」,大批客家人從原居地遷至新界,墾林地種植,一直至 1898 年港英政府的調查報告中,谷埔村人口達 8600人,為沙頭角第二大村落。

谷埔村位置偏遠,可從鹿頸步行約45分鐘入村,或有禁區紙則可坐快艇沿海路入村。原有街渡人村,但早在 80 、90 年代起,谷埔人口已不足 30 人,1988 年決定停辦街渡。欠缺交通令生活不便,年輕一代都早已搬離村莊,即使老一輩想回來居住,步行里程與快艇的不適都是每日要面對的難題。加上村內沒有抽水馬桶,沒法上網,要聯絡外界亦並非容易之事。

村落一直維持昔日的樣貌,令不少人對其歷史感興趣。理大設計學院《重聚谷埔:今昔、再延續》項目團隊自 2021 年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撥款約 300 萬元,為谷埔進行口述歷史、插畫圖像記錄計劃。並於 2023 年 3 月完成展覽。自 20 年代起不少村民到美、歐尋求生計, 50 年代則到英國賺更高薪水,2000 年岀現回流潮,有村民回來辦餐廳、士多,令僻靜的谷埔村熱鬧起來。

更有村長在 70 年代從英國回村赴任,收集村民簽名,向時任新界政務司鍾逸傑爭取沿海公路,但未成功。後來村民宋湘如接棒建路事宜,成功促請民政局撥款,將鳳坑至谷埔的山路修整為石屎路,可見移居海外的村民仍心繫谷埔。

而最近回流的村長女兒李雅婷創立「季食」工作室,以谷埔村九十後客家村民的身分,在社交媒體上推動本土農業文化、生態歷史文化的活動,包括遊覽沙頭角、客家午膳、茶果工作坊、谷埔導賞,過年期間亦曾推出柴火年糕工作坊,在客家傳統大宅柴木火爐製作傳統年糕,能以新的角度帶村外人更了解谷埔村生活。

希望政府能正視與保育老村莊的建築,在推廣沙頭角時不只是創造打卡點,而是真正推廣與教育村莊文化。

上一篇文章

【從貴族到大眾】山頂纜車行駛136年換六代.香港最早出現的機械化公共交通工具

下一篇文章

【法定古蹟】香港唯一魯班先師廟列為法定古蹟.業權多年未釐清擱置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