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牌檔到冬菇亭.公共屋邨的新舊傳承(下)

現在看到的冬菇亭並非傳統模樣, 2004 年起領展以活化之名,開始翻新並整治僭建物,繼而提升資產價值。升級後的冬菇亭租金大幅上漲,對商户的要求亦愈來愈嚴格,漸漸形成檔主與業主的抗衡。

愛民邨作為香港首個面世的冬菇亭,有檔主曾因不滿改建規劃而選擇離場。當時領展要求熟食店拆除店外簷蓬,否則不予續約。不少老闆反映移走簷蓬後會大幅減少經營空間,生意難做,亦有已經營四十餘年的老闆寧願結業離場以示抗議。

新式冬菇亭為求舒適環境而改建成室內冷氣的空間,然而對於擁有大牌檔牌照的熟食檔主並非好消息。他們需重新領食肆牌照,並負擔龐大裝修費用,方能繼續營運,無奈下最終宣布結業。

選擇留下或重新承租的檔主亦未必順利面對過渡期,例如有檔主意欲承租新田圍邨被荒廢十多年的冬菇亭,便需自負二百萬裝潢費,開店數個月後仍每月虧損數萬元。

現時的冬菇亭不再以熟食亭為主,有些變身成 7-11 便利店,冬菇亭再不是價廉物美的形象。已在彩雲邨丟空近四年的冬菇亭,領展曾翻新過亭內電力設施以及水管道,但招標四次仍無人問津。於 2020 年改建成基督教教會中心並營運至今,以仿希臘風格裝潢,除了因應福音故事與符合教會形象,亦因領展要求美觀及配合環境,並願意提供相宜租金,教會才選擇進駐該處。

翻新的本意,本應推陳岀新,令冬菇亭用新面貌提供更優質環境予食客,讓老闆以長期的經營為目標,業主亦有所得益,但實際上卻本末倒置。冬菇亭不再以街坊食堂、價廉物美為特色,加上近四至六萬的高昂月租,商用租賃亦乏人問津。

目前仍有營運的冬菇亭已不足二十五個,作為香港人回憶與文化遺產,究竟能否倖免於時代與霸權的巨輪?

上一篇文章

由大牌檔到冬菇亭.公共屋邨的新舊傳承(上)

下一篇文章

疫情後首個全港中小學生評估.學生主科能力十年來最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