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遺忘】凝住香港300年歷史  南涌講古由客家村落開始

位於沙頭角一隅的南涌,對許多香港人而言,是假期小旅行的好去處。這個幾乎被城巿遺忘的鄉土,正好因為地處邊陲,得以保留昔日的純樸,凝住香港 300 多年的歷史。歷史從客家村落起源講到客家姑婆屋;曾是香港最先建立的抗日游擊隊基地,同時也見証著香港農業由盛至衰,在新書《南涌講古:被遺忘的香港故事》,將南涌的小歷史觀照香港整體發展的脈絡。

南涌最為人所知,是各姓客家村。清嘉慶《新安縣志》(1819 年)中「官富司管屬客籍村莊」始見「南涌圍」,客家人南下當時仍屬新安縣的香港,在較荒蕪地區如:沙頭角、林村等建村立業。客家村落以「屋」為名,客家話中「屋」就是「家」。現存的李屋、張屋、羅屋、鄭屋、楊屋,全是客家村。南涌也是此期間沙頭角的村落組成十約中的第八約「南鹿約」。 1900 年,李屋建成靜觀家塾,為子弟及附近的村民提供較完整的傳統教育課程;而南涌公立學校於戰後建成,至 1980 年代廢校為止。現存南涌半山過百年歷史的蘊貞堂,是客家村裡少有供不婚女姓(俗稱「姑婆」)集體居住的地方。

靠山吃山的南涌村民,最早在山坡開發梯田耕種,至十九世紀初,因沙頭角有大規模的圍海造田運動,南涌亦圍出大片耕地;現時由海邊至山邊的土地,多是圍海所得的田地,村民一年種植二茬稻米及少量蔬菜雜糧,慢慢再發展腐竹製作、建灰窯、販鹽等。至戰後,因水源減少,農業衰落,加上大批村民移居海外謀生,農田及後來的魚塘陸續荒廢。

在二戰日佔時期,南涌是香港最先建立的抗日游擊隊基地,很多村民都投身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對抗日軍,日軍亦曾強迫村民在附近山頭築成多個機槍堡和戰蠔陣,遺址至今可見。

縱使地處邊陲,小鄉村每一段史跡其實都在拼湊整個香港的大歷史。至 2019 年,一群在南涌植根兩年的在地小組,期間透過訪談當地村民、梳理地方歷史,更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變遷及人文故事,於是趁著十年一度南鹿(南涌鹿頸)太平清醮,出版《南鹿社己亥年(2019)太平清醮社區照片集》並在村中舉辦了一個小型展覽。

承接過去幾年來聽古探古的成果,繼而出版的《南涌講古:被遺忘的香港故事》,是由一群與南涌有著連結的團隊成員負責編輯及撰寫。成員包括負責撰寫書中關於宗教及民間信仰一章的南涌現任村代表鄭世亮;早年已經參與南涌社區營造工作、現居於南涌的陳順馨;同樣是該區居民、 2016 年來到南涌成為實習生的周豁然;另有致力營造南涌生態社區的香港註冊慈善團體「蘆葦花開」成員山地(《 Breakazine 》的前總編輯)及松木。他們從南涌地緣歷史、客家村落各自的來由開始講起,再以經濟、農業、教育、宗教及婦女五個方面,呈現客家鄉民在南涌的生活方式,最後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多位南涌人的故事,從而了解客家民居在新界的變遷,藉著一個邊緣弱勢小鄉鎮的小歷史,觀照香港整體發展的脈絡。對南涌歷史感興趣的話,可到「蘆葦花開」官網瀏覽相關資料,其中本週日在南涌舉行的新書發布活動,更設免費簡短導覽,了解南涌的教育、婦女及宗教歷史。

上一篇文章

【當年今日】六宗教領袖樂見 23 條立法.教徒李家超指陳日君被捕僅針對行為

下一篇文章

【全球抗惡法】反 23 條臺北集會現反港獨人士﹒疑似收錢舉牌、偷拍樣樣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