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書樓創百年.清遺老掀香港華文學術潮

前清太史賴際熙1923年在香港創辦的「學海書樓」,今年已適逢一百周年。學海書樓是香港源遠流長的書樓,現有近3萬多冊古籍現寄存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對推動香港華文教育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自 1911 年滿清覆亡後,不少清代遺民選擇南下香港。這批清代遺民雖為學識文人,但心中仍對前朝存眷戀之情,失去官職後不願接受民國政府管治,而港英政府在管治形勢下較為穩定,成為新聚集之地,而賴際熙亦是選擇香港作為新棲身之地。

賴際熙先在 1920 年租下港島中環半山堅道27號地下,每周兩次設壇講「國學」。1923 年提岀成立「學海書樓」之建議,得到捐助而購入般含道20號作為藏書和講學之所。學海書樓創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保存古籍,當時不少紳商等各界人士不斷送贈古籍,書樓創立初期藏書量已有兩萬六千多冊,相當可觀,成為香港第一家民間設立的公開圖書館。

同時,學海書樓亦致力於弘揚「國學」,招攬不少儒者講學,當中包括陳伯陶、區大原等前清遺老。更於 1926 年設計〈香港大學文科華文課程表〉,及後學院課程分為經學、史學、哲學、文詞、翻譯五部份,作為當時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及後的中文系課程內容。

於 1950 年代,仍有學者到學海書樓輪流講學,復興書樓。包括被稱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新亞書院創辦人,唐君毅;國學大師饒宗頤亦曾在書樓主講「談石鼓文」、「顧亭林詩」,並刊於《學海書樓講學錄》。

1963年,學海書樓般含道樓址需拆建,書樓把全部藏書寄存於中區大會堂圖書館,至2001年,藏書再遷移至香港中央圖書館繼續供讀者在館內閱讀; 2014 年起,讀者可透過「多媒體資訊系統」瀏覽部分已數碼化的資料。今年適逢一百周年,學海書樓更策劃把收藏在中文大學圖書館的舊有講座錄音數碼化,希望可以公開讓公眾重温,冀重現昔日學術討論之境況。

上一篇文章

李怡遺作《失敗者回憶錄》獲首獎.勸世文章護民主思想

下一篇文章

粉嶺高爾夫球場獲文化遺產保護獎.政府收回部分作住屋用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