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花墟】太子道西戰前唐樓群  1930年代摩登公寓展中西合璧之美

歌詞有云「摘去鮮花 / 然後種出大廈」。市區重建局於 3 月 15 日刊憲公布開展名為「洗衣街 / 花墟道發展計劃」,將重建發展花墟一帶範圍。花墟由十九世紀末花農就地種花賣花,至二十世紀初形成午夜後地攤墟市,再到 1980 年代來自四方八面的花商進駐地舖。而緊鄰花墟,位於太子道西一列四層樓高的唐樓群,屬市區內被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前唐樓,有「摩登公寓」之稱,是昔日香江中西融合建築的典範。

位於九龍太子道西 190 – 204 及 210 – 212 號的 10 幢四層樓高唐樓群,建於 1932 年,於 2010 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原址本有 16 座,但中間兩座及最後四座已拆卸重建成新式樓宇,是現存市區中最大的唐樓群之一,亦是市區內被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前唐樓。這一整列唐樓,由比利時建築公司 Crēdit Foncier d’Extrême Orient 興建,是曾在港居住的比利時籍法國設計師 G.van Wylick 的建築作品,屬本港第一代鋼筋混凝土建築。樓宇外牆採用歐洲非常流行的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一側為西式弧形懸臂式露台,地下層為廣州式騎樓。每幢一梯兩伙,合共 64 個單位,一個單位有千呎面積,露台佔 200 呎,一房一廳一廚一廁的格局。傳統唐樓必備的木扶手與水磨石樓梯,樓梯分前後兩條,前面一條是主人專用,後面一條是供傭人上落,樓梯附近加設半月形狀的浮雕裝飾,以迎合當時中產階級的品味,尤其外國住客較多,當時人稱「摩登公寓」。

此唐樓群經市建局活化和改建,當中 204 號於 2014 年租予社聯營運,再分租給不同型式的社企,包括長者服務、推廣公平貿易及有機產品、社區藝術文化等。而鄰近的太子道西 177 及 179 號的特式轉角建築,亦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179 號則以「留前拆後」的方式保育,活化成特色酒店,二樓設展覽區開放予公眾參觀。

「文明是種進化 / 儘管適應 / 別制止它」,重建後的花墟,大家還會記得對花蕊有過牽掛嗎?

上一篇文章

【破壞郊野】1.2公里環保塑木行山徑斥資 1700 萬.愛山人士聯署冀環嶼徑採用天然手作步道

下一篇文章

【動物生存權】兩年殺豬令處理逾 900 隻野豬.港英時代成立民間狩獵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