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都會】建設香港為國際教育樞紐 葉劉:社會有何得益?為誰而做?

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政府將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推出一系列政策,如放寬非本地學生限額、免非本地學生參與兼職的工作限制。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會議,行會成員葉劉淑儀炮轟教育局提交的文件,指其欠缺清晰定義及目標,認為不應因為大學修生不足就盲目放寬政策,要考慮整體利弊,「整個社會有何得益?為誰而做?」

相關政策包括在 2024/25 學年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由現時的 20% 倍增至 40%;擴大獎學金計劃,增加五成「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在教資會資助大學增加共約 13,500 個宿位,支援自資專上院校提升校舍;暫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參與兼職工作限制;向「內地與環球連繫及學習體驗資助計劃」額外注資 1 億元,鼓勵資助大學提供更多境外交流及學習機會;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加強本地大學與中外知名院校合作;推出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等。 

昨日(5 日)召開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教育局提交的文件中提及,局方將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鼓勵香港高等院校在內地設立分校及合辦課程、推動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高校聯盟發展等;在加強與香港以外地區的交流及合作上,8 所資助大學成立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以「留學香港」為品牌吸引更多學生來港升學,並以展覽、專題演講、宣傳刊物及短片等作推廣。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現時 8 間教資會資助大學共有 23,000 名非本地學生,內地生約佔68%。她提到,雖時有聽聞「點解香港咁多內地學生?」的問題,但「其實全世界都多內地學生」。

不少議員關注政策提及增加宿位一事,多人建議政府與私人市場合作,提供更多宿舍數目。教育界議員鄧飛提及個人留學經驗,指英國將「最靚嘅宿舍留俾本土學生」,「舊、殘嘅宿舍就留返俾非歐盟學生」,希望政府考慮宿舍是否作為吸引國際生的必要條件,再決定相關規劃。蔡若蓮回應指,政府會加強與校舍以外的機構合作提供更多宿舍位置,並承諾非本地生必定能入住宿舍最少一年,但認為增加 13,500 個宿位暫時足夠,未來會密切關注再作調整。

亦有議員關注非本地生能否留港貢獻,勞工界議員林振昇表示,希望以更「進取」政策留住非本地生在港工作,但強調自己「唔係要邊緣化本地生」。管浩鳴則直言「唔想建設一個花瓶」,非本地生「讀完就走」。蔡若蓮回應指,雖然目前未有強制要求非本地生完成學業後留港工作,但政府已做很多調整,包括放寬來港年限、研究生可在港實習、目前正研究為高級文憑簽證延期,稱會繼續專注於政策支援。

行會成員葉劉淑儀在發言時炮轟文件,指其欠缺清晰定義及目標,「咩叫國際教育樞紐?」又認為文件只列出一堆政策,但未有針對如何吸引各國最優秀的學生,現時只吸引到「想喺香港生活,攞個 degree 嘅嗰啲」。她續指,局方不應因為大學修生不足就盲目放寬政策,要考慮整體利弊,「整個社會有何得益?為誰而做?」蔡若蓮回應指,文件已列出清晰目標,即為配合中國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發展、二十大教育強國目標等,應保持香港的大學在國際化排名上名列前茅,冀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教育委員會主席梁美芬則提到,國際間大部份人的觀念都是到西方國家讀書,在東方國家賺錢,且香港教育都是以英文為主,認為值得思考。蔡若蓮則表示認同,並指西方媒體對香港及中國都有「不正確的報道」影響外界觀感,故認為香港更應該要「走出去講」。工聯會議員吳秋北則提到,歐美對內地學生的針對政策越來越多,例如取消其簽證,認為香港應改變成為內地學生的更好選擇。

上一篇文章

【職安與校園】工業傷亡權益會辦話劇在校園演出 冀學生反思意外背後責任誰屬 

下一篇文章

【香港出品】 十字牌重推本地農場奶源牛奶  憶1960年代聖母神樂院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