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垃圾徵費不如源頭減廢  上環雜貨老店體會惜物之道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在香港 14 個試點實施逾一星期,坊間爭議聲音不斷,同時聚焦在應否如期在 8 月全面實施徵費。中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明報》撰文表示,垃圾徵費當年是由激進反對派提出,是上屆政府在泛政治化環保之高壓下訂出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指,香港要堅決擺脫環保道德綁架,下決心走一條符合香港實際的環保及發展的可行之道。另一方面。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則呼籲社會迎難而上,即使經濟情況一般,也不能犧牲環境,令氣候再惡化,他認為可結合綠色經濟轉型,締造綠色就業,推動可持續發展。

推行垃圾徵費、垃圾回收,都只是治標,源頭減廢才是治本的方式。要減廢,推而廣之,東西還未破損殘舊,是否可以考慮不添置、修補再用?老一輩知慳識儉,讓筆者聯想到上環水坑口街的老字號雜貨舖朱榮記,以及在那裡聽到關於一些惜物的故事。

朱榮記的第一代老闆正是朱榮,在 1959 年和太太在水坑口街擔起擔挑,以賣碗碟起家。在香港經濟起飛的 1960 年代,乘著普羅大眾對雜貨日用品需求增加,朱榮記開設現址店舖,兼賣塑膠器具,陸續又加入鋼具、藤器、飯壺。後來由兒子朱耀昌接手,慢慢變成現時過萬種貨品的規模,熱賣雜貨如有:生鐵鑊、馬蹄砂煲、駱駝牌暖水壺等,都是經典耐用之物。

因為上環一帶老街坊多,故此舖仍然有許多舊式雜貨——油燈、洗衫板、香爐灰、火水爐、火水爐棉芯等。朱耀昌曾在訪問中提及,因為現時已經沒有店舖在賣,但是區內老人家用慣了,所以朱榮記更不可不賣。他特別說到,老人家慣了用就不會換,而且用很久,破爛了也不捨得丟棄。例如暖水壺,用到外殼破洞、壺蓋發黃凹陷,但仍有保溫能力,老人家就會拿來舖頭修補再修補。

這些雜貨早被時代淘汰,或許可以思考的,是物盡其用、回收再用、以至升級改造,又何需在膠袋之外,再多用一個指定垃圾膠袋?

上一篇文章

【地震重創】花蓮東華大學實驗室火災損毀  居當地港生住所暫無大礙

下一篇文章

【逆市重開】新公司營運百年老店蓮香樓  茶盅點心車延續茶樓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