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香港米.清代客家人帶米移民.公眾可參與米種命名活動

目前香港食米來源主要依賴進口,以泰國作為香港進口米的第一大產地,佔進口比例五成以上,其次為越南、中國。自 2018 年起,「大地予我」團隊在大埔林村開墾一片已荒廢數十年的田地,致力復育傳統「香港米」,重新再培植上一代人的米種。在 2019 年到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及美國的種子庫找到曾於香法種植的 33 種傳統稻米回港復育,包括花腰仔、白腳高糯、絲苗等。

2022 年起開展為期四年的「本地稻米紀錄計劃」,經幾輪的栽種,利用科學紀錄觀察並挑選的過程中,品種重新適應現在香港的土壤與氣候,部分品種變異並產岀更多品種,目前團隊表示其中 33 種可重新在香港種植。

團隊於本月 13 日舉行「香港傳統稻米復育公布會」,當中農場經理袁易天表示香港地小,卻能種植岀 30 種米,完全體現當時清朝移民史。當時遷界令下,沿海地區的居民被遷離,一度清空新界一帶,直到康熙年間復界後,各地客家人移居香港,各自從家鄉帶來稻米種子,衍生香港各處米田種植不同品種稻米的現象。然而,在都巿快速發展下,後來香港食用米多為外地進口,米田漸萎縮,導致現在更難吃到香港 本地米。

團隊在發布會中介紹三種米:「遲花絲苗」、「老鼠牙」、「絲苗C」。遲花絲苗比其他品種遲開花一個月,米粒大,口感亦貼近現代米;老鼠牙產量較少,組織形容為「散於口,不散於筷子」的獨特口感;絲苗C為待名命之米種,米粒帶香且產量高,後兩者皆為自行培植的新品種。

大地予我目前在FB推岀新米種命名活動,亦有開放公眾參與復育本地米種活動,由培育禾苗、插秧、耘田、收割到稻米加工,體驗和經歷稻米的生產過程,希望公眾能與香港本地米建立連結。

上一篇文章

【雙學位風暴】立會通過教育樞紐議案後・前雙學位關注組成員:勢令香港學位貶值

下一篇文章

【中港雙學位】中國推動學術合作現招生傾斜.2019 年「送中雙學位」隱憂或再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