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香港是一間茶餐廳

早前網上有人留意到專欄作家湯文亮的文章經常以「今早去到茶餐廳」作為開首語,質疑是在「呃稿費」,更揶揄這是想把網絡潮文常用的開首語「是咁的」取而代之。姑勿論湯的用意何在,茶餐廳的確是港人常去的地方,亦是香港的一大特色。

關於茶餐廳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參考徐振邦先生《下午茶——小息生活提案》一書,有人說茶餐廳源自於1946年,由捷榮主席黃達堂的爺爺黃橋及其兄弟所創立,位於中環的蘭香閣茶餐廳,亦有人認為由於要由1960年衛生局設立茶餐廳牌照開始計起。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觀點,說茶餐廳蛻變自冰室,並糅合了西餐室的模式是沒有甚麼爭議。因為香港早期只有西餐室,除了價錢昂貴外,其定位亦是服務外籍人士,至於冰室則一般只提供多士、三文治等簡單食品,因此更為貼近香港本土需要的茶餐廳便應運而生,亦由此可見茶餐廳充分表現了香港中西交匯,華洋雜處的特色,並且是時代下的特別產物。

雖說茶餐廳有參考「外國經驗」,但從其對食物的叫法便可看到有著濃濃的本土色彩,如白飯叫「靚仔」、白粥叫「靚女」、奶茶加煉奶叫「茶走」,亦相信只有香港人才會知道「冬0T」是甚麼意思,至於把中國紅茶與西方咖啡混合而成的「鴛鴦」,更是香港結合中西文化發展出自己特色一大力證。

茶餐廳除了是香港的文化表現,有時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陳冠中先生筆下的《金都茶餐廳》寫於2003年,其時香港正因沙士而出現經濟困境,文中的金都茶餐廳同樣也面臨結業危機,而故事也以當中的角色在思索繼續留在香港發展,還是北上大陸創業作結,與香港當時掙扎應否更依靠中國的憂慮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金都茶餐廳的英文名稱是Can Do,亦映襯了香港人努力打併的精神。

文學作品以外,茶餐廳也是電影的常客,如周星馳主演的《行運一條龍》,便是以「行運茶餐廳」為主要背景。電影在1998年上映,香港剛剛經歷了主權易手。無獨有偶,劇中行運茶餐廳亦因由吳君如飾演的業主姣婆四突然要求加租而面臨逼遷。雖然周星馳所演的水哥打算以美男計「冧掂」姣婆四,但對方卻完全不為所動,更找來黑社會幫忙,最後還是要由八両金所演的吳留手師傅率領一眾皇極驚天拳弟子助陣,才解決了危機。

《行》的故事教訓我們,如刻意奉迎只會增長對方的氣焰,有時候解決問題還是難免要用到武力;只要是租客,便難逃有可能被加租的命運,只有真的做業主,才能擺脫束縛,自主地發展下去。現在回看,戲中是否留下一些隱喻,讓香港人自行參透?筆者查了一下,《行》的導演是李力持。

上一篇文章

港大日前拆國殤之柱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將集資在臺重建

下一篇文章

臺灣合歡山雪季來臨 車輛困山動彈不得 警方提醒必須加裝雪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