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介﹕《傳染病與人類歷史:從文明起源到21世紀》——歷史上的大瘟疫給予我們的啟示

去年中國興起了「躺平」這一網絡用語,意思有點像廣東話的「本啤」(正字應為「拚䠋」)。這詞語背後其實是對社會階級流動難以實現的不滿,因此與其營營役役去打併,不如無欲無求過生活。無獨有偶,一洋之隔的美國近年亦興起了「antiwork」的浪潮,這甚至是知名討論區 Reddit 的熱門話題。美國勞工部最近公布,去年 11 月自願離職人數多達 450 萬人,是 2001 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可見這場離職風潮是何其盛行。

美國出現勞工短缺可說是由疫情引起。這現象與我們認知無疑有所出入,因為疫症令到社會停擺,理應是就業機會減少,怎麼到頭來反而是勞動人口減少?根據不同媒體的分析,那是由於過去兩年的疫情讓不少美國人能夠或被逼暫時離開職場,這個短暫的歇息機會,使他們有空閒時間重新評估職業生涯,甚至反思工作的意義。這導致部分美國人不再如以往般把「工作」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而選擇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因此他們寧願成為自僱人士,也不想重新投入將佔據人生大部分時間的傳統行業,從而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手不足的情況出現。

從美國的例子我們可看到,疫症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難以預測,有人甚至認為這場由疫情所引發「antiwork」風潮將有可能改變工業化以來勞動階層一直作為弱勢一方的社會結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疫症影響人類發展方向的案例在歷史上是比比皆是。

舉例說,在歐洲中世紀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不只促使封建制度的沒落,亦催生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因為疫症造成人口大量減少,令到土地缺乏人手耕作或收成,因此那些倖存下來的農民便能夠與領主們討價還價,爭取更多的自由及更高的收入,財富亦因此慢慢轉移到平民手中。部分地區為了遏止這發展,便透過法律手段限制農民的薪金或提高農地的租金,然而這些措施卻造成農民的起義,又或是驅使他們遷移到城鎮尋找其他工作機會,社會經濟重心開始由農業轉向工業生產及貿易。在封建領主失去對下層階級的統治權力後,封建制度亦不能倖免地走向衰落。封建制度的消失固然有著其他原因,但是黑死病所造成的勞動人口短缺無疑是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歷史上,病菌有時亦是對抗極權的方法。波蘭科學家魏格爾(Rudolf Stefan Weigl)便在納粹佔領波蘭期間,透過研發斑疹傷寒疫苗的名義,招募當地的知識分子加入疫苗生產工作,從而使當時波蘭最傑出的數學家、藝術家及科學家免受納粹的殺害。

踏入廿一世紀,人類憑藉醫學技術的進步,成功令不少過去致命的疾病排除在人類社會以外,並且透過科技手段更有效地追蹤病菌的傳播路徑以控制疫情。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那些肉眼看不到細菌與病毒,除了造成大量人口染疫及死亡以外,同時亦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造成深遠影響。放在人們眼前的即時影響,便是政府透過防疫之名加強對社會監控之實,而這情況在中國尤為令人憂心。因此我們在爭論不同防疫政策的成效之時,亦須關心是次疫情將如何形塑人類未來的走向,它將為人類帶來更進步的社會模式,還是更集權的政府?

上述所引用的歷史事例其實是出於美國微生物學家 Joshua S. Loomis 所著的《傳染病與人類歷史:從文明起源到21世紀》(英文版書名為 Epidemics: The Impact of Germs and Their Power Over Humanity)。雖然作者的專業是微生物學,但這本書的著眼點不在於細菌及病毒的生理結構,而是那些致命疾病與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因此不用擔心書內滿是艱深晦澀的醫學名詞。在疫症仍舊猖獗的今天,如果你想找一本關於傳染病與人類歷史發展脈絡的書,這是最為合適不過。

上一篇文章

Trafford Hongkongers CIC:重構流散香港人身份需正確認識香港語配合

下一篇文章

連串醜聞纏身 倫敦警察局局長請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