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籲年輕人多與長者溝通 維持社交接觸、建立興趣、多做運動 保持疫下心理健康

第 5 波疫情持續困擾港人多時,近日更接連出現檢測陽性的長者自殺個案。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提醒,長者的自殺率一直是眾年齡組別中最高,疫情下長者的孤獨感增加,親友應加倍注意他們的情況,而情緒病、長期病患、經濟壓力、親友染疫者都是較風險的群組。她提醒,市民如發現身邊親友有異常行為表現,宜特別關注,及早介入。

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在疫情之下,全港市民心情都受影響,長者、情緒病患者、長期病患者、經濟壓力重的人士尤甚,長者的孤獨感會增加,而大部分情緒病患者的病情會轉差。

鄒凱詩續指,長者若有風險因素(risk factors),例如長期病患、獨居,而他們接觸的資訊不太足夠,便容易感到徬徨、恐懼,因為在主流媒體的消息、新聞往往是令人焦慮,例如昨日(9日)政府發布的電話警報,「啲老人家真係嚇死,佢又睇唔到,又唔知你做乜嘢。」在這些特別情況下,年輕親屬可以打電話給長者,告訴他們發生了甚麼事。

她提醒,年輕人宜多與非同住的長輩溝通,部份年輕人要外出工作,自覺較為高危,故盡量避免面對面接觸長者,以免探訪長輩時會將身上病毒傳染給對方。鄒凱詩建議年輕人向長者解釋不敢去探望他們的原因,「老人家未必明,可能以為你唔理佢。」

長者自殺率是各個年齡組別中最高。

鄒凱詩指出,市民如發現身邊的親友有以下表現,都要特別關注,盡早介入:

  • 情緒、胃口、睡眠質素與往常不同、比平時差了
  • 顯得異常擔心,行為緊張,例如經常探熱
  • 有自殺傾向、念頭、計劃,屬非常危急情況
  • 小孩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壓力,可能以身體不適去表達

在疫情之下如何維持個人心理健康?鄒凱詩有以下「貼士」:

  • 維持社交接觸,主動與人溝通。鄒提到,社交接觸(social connection)是重要的,不要怕找久未聯絡的親友、不知從何說起,宜趁疫情下的空閒時間聯絡親朋,「吹吓水」,千萬不要「摺埋」自己。
  • 尋找、建立興趣。鄒指出,沒有興趣、「細藝」的人在疫情下受情緒困擾往往較大,她建議市民想一想有甚麼是自己一直想學、想做,但過往未有機會做到的,可以趁疫情一試,簡單如看 YouTube 影片、煮飯、整甜品、做運動都可以,盡量找些事消磨時間。
  • 多做運動,保持活躍。鄒表示,市民在疫情下不能出街活動,可以在室內原地跑、做 HIIT等,即使不做帶氧運動,亦可做伸展動作。她提醒,長者一段時間不活動,關節、身體機能會衰退得很快,故宜鼓勵長者多活動。

求助熱線:

撒瑪利亞 24 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2389 2222 https://sbhk.org.hk/

香港紅十字會抗疫同行熱線:3628 1185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redcross/posts/10158594328325677 

明愛向晴軒 24 小時向晴熱線:1828 https://fcsc.caritas.org.hk/ 

生命熱線:2382 0000 https://www.sps.org.hk/ 

人生熱線:8100 8012 http://www.life-tme.org/ 

社會福利署:2343 2255 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family/sub_listofserv/id_department/ 

上一篇文章

在野國民力量黨尹錫悅當選韓國總統 主張對華強硬、加強美韓聯繫

下一篇文章

俄國擬國有化退出市場外國企業 執政黨:防止破產並保住就業 5天內恢復營業可避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