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記】探尋即將消失的茶餐廳美食・撐港產難道只為了吃「香港情懷」?

曾經是香港第二大麵包供應商香香麵包結業,收爐原因從來不是沒有客戶支持,他們甚至要篩選過才發貨,皆因生產量有限,關鍵在於人手青黃不接。

回帶至茶餐廳的興起,一方面是當時流行的冰室,受限於持有小食牌照,只能供應簡單的粉麵三文治,已經滿足不了普羅大眾對美食層次的追求;另一方面,高級西餐廳如來自廣州的太平館、在中環起家的美心餐廳等,價格較高昂,當時打工仔難以負擔得起。於是,價位介乎兩者之間,食物種類較多的茶餐廳,自然成為庶民之選。

當時的茶餐廳大多自設餅房,自己包餅自己做,並會在門口設一個玻璃櫃,陳列出爐麵包西餅。除了國際馳名的菠蘿包、蛋撻,其他如雞尾包、豬仔包也不乏支持。近來重新被發掘的忌廉筒,即實身酥皮的甜筒內注入忌廉,就是灣仔麵包老店快樂餅店(舊店結業再於新址重開)的名物,走入錦田的 60 年老字號勝發餅家也買得到。

新一代未必吃過沙翁,更遑論跟它很相似的蛋球。兩者同樣是蘸滿白糖,分別在於,沙翁是用已發酵的中筋粉麵蘸蛋油炸,蛋的分量較少;蛋球是將低筋麵粉加入滾起的油水中煮,在搓粉糰過程中混合蛋漿才油炸,多一重工序,麵粉與雞蛋的分量接近一比一,故蛋味濃郁。而事實上,沙翁是蛋球的變奏版,坊間買少見少,以蘋果批聞名的大埔華輝還可以買得到。

這種變化,是在講求效率的時代裡,因工序繁複而被摒棄,繼而失傳。也關係到每一代人的口味潮流,像滾水蛋、牛肉茶、唂咕、忌廉鮮奶……這些已經沒有人再點選而被時代洪流淘汰的港式飲品名字,大家還記得幾多?

茶餐廳裡消逝的,豈只是這些?近日頂好大光麵的討論度之高,達至有種「香港人唔係唔撐香港製造嘅大光麵呀嘛」的氣氛。然而,撐港產,不是三分鐘熱度。

當一間又一間茶餐廳、冰室拉閘結業,於是大家急急忙忙趕去吃最後的一餐,大家重視的,其實只是吃一份自我感覺良好的香港情懷?

上一篇文章

【粉飾大灣區】教大成立高等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中心.為大灣區教育出謀獻策

下一篇文章

【反應慢好過無】學童輕生問題嚴重﹒教育局推家校活動改善師生精神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