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運動、台海危機、中國人口政策﹕三者的關係(下)

上兩篇文章,我們談了因為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國失去了「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性。另外,中國未來可能因人口結構轉變而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使其有更大誘因利用台灣問題或對外戰爭轉移國內人民視線,甚至把「統一台灣」作為繼續執政的基礎,因此台灣面對中國的威脅將與日俱增。這篇文章,讓我們來討論台灣應該採取甚麼策略應對。不過在這之前,先跟大家談談一場家傳戶曉的戰役——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滅六國最重要的戰爭,四十萬趙軍被埋後,再無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對抗秦國。歷史書告訴我們,趙國戰敗是因為趙王捨棄了廉頗的堅守策略,並且改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造成。趙括的領兵能力比起對手白起當然是兩個層次,但趙國採取進攻主義更大可能是出於現實考慮。因為地薄人眾,實行重商主義的趙國,根本沒有足夠糧食支撐一場與秦國曠時日久的消耗戰,史書中記載趙國曾向齊國借糧便是證明(趙無以食,請栗於齊,而齊不聽)。

如果採用廉頗的方法,或許長平在趙國經濟破產,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不攻便已自破。因此趙王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即使自知趙國將領士兵不如秦,也只可以採取與秦決戰的策略,如此才有可能反敗為勝,當然這僥倖之心最後未能如願。不戰而守不行,與秦決戰也是敗多勝少。面對這戰亦死,不戰亦死的局面,是不是沒有拯救趙國的可能?是有的,但不在戰場,在於外交。

正如上述所言,假如有盟友供應糧食,趙至少能與秦打持久戰,甚至乎速決戰有聯軍相助下也可能有一戰之力。那麼為甚麼趙國要獨力面對?因為趙國的外交政策舉棋不定,趙國身處擋在秦滅六國的路口,早該認識與秦一戰勢所難免,但在開戰前,竟是派使者赴秦談判,而沒有向其他大國求援。站在其他國家立場去看,不能確定趙國是否有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豈會貿然出兵相助,難道不怕因此得罪秦國嗎?因此趙國是因為在外交策略上搖擺不定,才使自己沒有翻盤的可能。

如果以秦、趙兩國與現在中台兩地作比較,會發現台灣連當年的趙國也不及。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數據,兩岸的軍事力量,無論從士兵、戰機、潛脡或航空母艦的數目去看,都是處於極之不平衡的狀態(詳參下圖)。經濟規模方面,以2020年兩地的國民生產總值作比較,中國是台灣的22倍。可見兩地實力之懸殊,難怪有學者擔心台灣不具備保衛自身的能力。

中國與台灣的軍事實力比較圖。(圖片來源:statista

面對中國軍事及經濟力量的優勢,一旦台海戰爭爆發,台灣是敗多勝少,因此不少人認為台灣應該採取與中國友好的策略,因為實行強硬立場將會使中國有藉口,視作挑釁而武力攻台。我認為有這看法的人實在太天真,首先香港的例子便告訴我們,依附中國最終必然會落得喪失民主及自由的下場。

其次,中台友好不代表中國沒有野心佔領台灣。台灣人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戰略位置,台灣是中國擺脫美日的包圍,打破第一島鏈的缺口,得到台灣便可真真正正可以踏出太平洋。如此重要的位置,難道中國會因為與台關係友好而輕易放棄嗎?

由此可見,台灣與長平之戰時的趙國情況有相似之處,同樣是實力與對手相距甚大,同樣是擋在大國的門口,同樣是戰亦死,不戰亦死的局面,但我們可借鑑歷史,知道台灣的優勢不在戰場,而在於外交。

中國要拿下台灣,除了要面對一洋相隔的天然屏障外,更大的阻礙是憂慮其他國家的反應。假如只是雙方會戰,在軍事及經濟實力懸殊下,中國即使不能一蹴而就拿下台灣,也可以採取圍堵的方法,在資源補給源源不絕的供應下,攻下孤立無援的台灣。不過這策略的前提是台灣沒有外援,而根據現時的局勢,當台海戰爭爆發,美日澳均有可能加入戰局,使戰事存有很大變數,能不能順利拿下台灣尚未可知。假如戰敗,將大大打擊中國共產黨的威信,即使戰勝,也可能是一場花費極大的戰爭,而且從此將與西方主要國家交惡,得不償失。

當然,外國的支援也無法完全排除台海戰爭的爆發,因為當中國真的到了因國內情況而不得不對台動武的時候,仍存在著打一場把其他國家排除在外的戰爭的可能性,即中國會透過一場閃電戰,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迅速地把佔領台灣一事成為既定事實,並且立即扶殖在台境內親中勢力成立新政權,命其宣布因台灣局勢動盪,要求中國軍隊駐守以維持穩定,從而使中國可以名正言順地佔領台灣,亦使外國失去理據繼續支援台灣。這樣或許短期內會受到各方批評,但時間將會令其他國家承認或不能否認中國佔有台灣的事實。

既然知道自己的優勢,同時又明白對方的憂慮及可能採取的行動,台灣便可制定適合自己的策略。台灣雖然獨力難以應對中國,但勝在有各方的支援,因此必須積極與外國建立同盟關係,而實行這戰略方向的前提是要放棄與中國友好而達至和平共存的希望,因為趙國在長平之戰的例子便告訴我們,不能一邊心存與對戰國和好的希望,一邊又寄望其他國家會在戰事發生時來幫忙。再者,姑勿論中國會否因國內形態而有「統一台灣」的需要,只是從台灣的戰略位置去看,中國對台的野心是不會停止。因此,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或會得一時安寧,但始終未能真正擺脫危機。說得直白一點,選擇依附於中國將使台灣失去與外國建立堅實同盟關係的基礎,亦等於把戰略主導權供手相讓予中國,讓其可選擇不攻台或最適合的時機拿下台灣。

另一邊廂,台灣必須發展足夠的防衛力量及清除境內親共勢力,打破中國透過一場閃電戰,再於台灣扶殖新政權的可能。只要台灣能夠扛下第一波攻擊,加上有堅定的盟友支援,那麼台灣便不是沒有打勝仗的可能。

說了這麼多,其目的當然不是希望台海爆發戰爭。實情是剛剛相反,上述分析旨在希望台灣在無法擺脫中國的威脅下,發揮自身的長處,使中國明白到發動戰爭或會得不償失,從而達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避免戰事真的爆發。

那麼,香港人從中台之間的關係又能有甚麼啟悟?首先,香港人必須明白到香港的政治地位是從屬於中國的戰略需要。中國讓香港在九七後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不是出於良好意願,而是有著拿香港來作示範,用作統戰台灣之用。因此,當今天香港人不但未能為統一台灣發揮作用,甚至乎破壞了其好事,香港的政治自由便失去利用價值,而只需要讓其保留經濟角色便可以,這便是香港現在的情況。

其次,我們必須擴闊自己的視野,明白反送中運動的影響不只局限於香港,至少從兩峽關係的發展去看,香港人某程度上阻止了台灣被「和平統一」的可能,使中國共產黨短期內未能突破第一島鏈,令到習近平拿「統一台灣」作為連任政績的如意算盤敲不響,甚至可能影響世界局勢往後的發展。結合兩者觀察,假如日後形勢發展真的有變,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再讓香港的政治自由依附在其他事物上,而要緊緊掌握在香港人手中。

上一篇文章

英國職位空缺達117萬個創新高 平均每1職缺僅1.3人爭

下一篇文章

《華郵》:拜登或將對北京冬奧實施外交抵制 不出席北京冬奧開幕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