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兩場沒有票的「選舉」:3位在臺港人對臺灣公投的感受

過去的周末有兩場選舉,兩場和香港人無關的選舉。

上周六(18日)臺灣舉行「四大公投」,一海之隔的香港在翌日迎來立法會選舉。誠然兩場選舉氣氛均談不上熾熱:公投結果出乎意料地被全數否決,逆轉選前大部份民意調查,同意票所需的495萬票門檻亦遙不可及;「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創下30.2%的新低,香港人一窩蜂「我恐懼我行山」,換來大部份票站長期門可羅雀。

當這邊廂香港的香港人對「無關」的選舉充耳不聞,那邊廂臺灣的香港人,在「無關」的公投造勢上卻身影遍佈。有人說是對真民主的體驗,也有人說顛覆對公投的想像;有人說是距離感使然,更有人說是為成為臺灣人作準備。《同文》和幾位在臺港人談過,談對臺灣公投,也談對香港選舉,更談在臺港人的處境。


經歷過香港的生活洗禮,即使人在異鄉也難免比較。T覺得和臺灣相比,香港人對民生的意識來得更高,「可能香港細好多,政治格局又唔同,好多民生嘢好自然就引起關注,咩觀塘噴水池、彌敦道天橋,又或者係15年之後多咗班『傘兵』區議員,成件事變得貼地咗」。相反臺灣長期藍綠抗衡,小至一里一鄉都是角力,要令百姓會企出嚟投票,就不得不勾起他們心中的藍綠情意結,「都明點解會係咁,但成件事用香港人角度睇就好隔硬囉。」

W也同意臺灣人普遍不太關心民生議題,提起早陣子臺北因為變電站火警導致大規模停電時,和鄰居聊起相關的能源議題時(公投四案中有兩項皆和能源相關),都能感受到周邊對公投的不熱衷。「真係無想像中咁多民主成份,個選舉氣氛係差。」

阿A反而認為數月以來民間對公投的態度,其實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也頗為類似。臺灣兩大黨在選戰立場完全對立——一邊更美麗,一邊更有力;阿A有感是「你鍾意投邊個黨咪有咩取態」。即使四個公投議題每樣都貼近民生,民間也少有就不同議題的獨立討論,翻開社交媒體甚少有「五光十色」的百家爭鳴,更多是「清一色」的口號式表態。「咪同香港19年好似囉,你依家問返我嗰區叫咩名我都唔記得,唔通我真係鐘意個非建制咩,我只係唔想建制派贏咋嘛!」

「其實有幾多人投票前認真諗過度過,真係心中先知。」

T和W認為香港人對民生意識比臺灣人更強,看到臺灣人於是次公投仍以藍綠抗衡作為投票主要考慮因素;阿A則認為臺灣兩黨對立與香港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政治形勢相似。(布寒野 攝)

假如有票,認真思考過計算過,又會作出甚麼選擇?

阿A說傾向四個不同意,「其他三個就無咩爭論㗎啦,但藻礁(天然氣三接)都有啲保留。」一場環保和經濟之間的抉擇,是教科書和試卷都歷久不衰的命題。阿A覺得雖然民進黨政府多次重申外接的做法已經在兩者間作出最大的取捨,但規模縮減後對藻礁的影響仍然很難估計,「如果政府可以推出更全面嘅影響評估,更詳細咁解釋,應該我會有一個更肯定嘅決定。」

W同樣選擇四個不同意,她認為寧願選擇天然氣而非核電,是考量到臺灣的國家安全並不容許。而在民進黨政府最為重視的「萊豬」議題,她更感到此議題只屬於臺灣人的擔憂,從香港人的角度更是不值一提。「可能香港人睇重臺灣作為『民主第一線』嘅台美關係,所以會體諒臺灣政府。」

T卻除了「萊豬」議題,表示希望能統統投下同意票,「如果講到三接咁重視環境,點解唔用核電?」他認為無論是臺灣人和香港人在是次公投的紛擾中,都過份被政治意識形態綁架,「好似定性咗支持臺獨就一定要反核咁,但民進黨黨綱上一早已經有反核,建立主權獨立自主嘅臺灣共和國都仲係後加,我支持臺獨,唔代表我就要跟埋個flow嘛。」

「所以我都同意公投應該同大選綁埋。」坊間的反對意見多重提2020年時公投和總統立委選舉同時舉行,導致多個票站出現混亂,T認為「咪拉長個投票時間,香港都搞到10點半啦,民主係要便利民意嘛(編按:臺灣選舉投票以下午4時為止)」,他更直批總統蔡英文在最後一日的「公投說明會」上,指公投分開能減少政治爭拗,讓討論回歸議題的說法荒謬,「咁今次公投夠分開啦,最後又咪變咗政治惡鬥,個公投門檻咁高,唔綁埋邊可能會有咁多人出嚟投票。」(四大公投結果雖然全數被否決,但41%的投票率在臺灣政治環境下,亦難以達至495萬的同意票門檻。)

旁觀者清,同樣第一次經歷香港不曾出現的公投,其他兩人亦同意這次「四大公投」的種種現象,和心中所想像的公投有所出入。W說在理論上公投應該是人民於政府執政期間,就政治議題作出決定,以修正政府方向,但實際上仍存在不少的政治角力。「好似係兩黨喺大選前(2022年臺灣市長選舉)嘅拉鋸咁,都會質疑實踐上個理論仲站唔站得住。」

「都親身體驗到原來帶有強烈嘅政治色彩,好似個公投就得兩個選擇,成件事都好奇怪。」阿A指香港的通識教育中對公投的認知,應是一種對政府未來動向作出表決,「咁你話佢係公投都無錯,但好大程度係政治角力」,直言是次經歷對心中固有的認知產生不少改變。

出席民進黨公投說明會的會眾。(圖中非受訪者)(布寒野 攝)

兩場同樣無票的選舉,身份仍是香港人的三人,卻寧願關心台灣的公投。諷刺之餘,T笑言自己即使身在臺灣,亦已經參與了香港的「新制度選舉」,「有啲政客話用白票彰顯對個民主制度不滿,但嗰個都唔係民主制度,我白票又點彰顯到不滿呢?」

「不過我都會睇香港個結果嘅,第一次邊個輸都開心嘅選舉喎。」

阿A則指分野在於就算香港有票,「投完又咪班冚家鏟出嚟做鳩嘢」,認為對香港的選舉有改變可能的前設,對討論臺港選舉已不公允,他也指出臺灣相對上的貼身程度,已不可避免地令關心程度有落差。「至少人地投完我有份食」,阿A覺得作為在地人,就有義務要知道身邊發生的大事,「即係未必會見到啲政治人搵佢哋幫手,但就算住到偏鄉,都一定要用電都一定要食肉啦。」

「起碼知道兩黨有咩理據角力,個議案點影響國家未來走向,如果我係選民知要投咩。」

W同樣作為留學生,處於留臺或回港的思索中,她也同意當有留在臺灣落地生根的念頭,就自然應該要參與臺灣的民主,「咁下一代先可以享有民主果實。」第二次親身觀察臺灣選舉的她,今次在觀察臺灣人就公投的動態,羨慕之餘也有感唏噓。

2020年總統大選時以遊客身份旁觀,正值香港社運高潮她自然帶有激動情緒,高興臺灣人民作出正確選擇;但一年多過去,卻有感臺灣的移民政策並非如想像中優待港人。W認為臺灣政府不斷強調民主辨識力,臺灣人應有公民質素和民主質素,而香港人對臺灣公投的熱心關注甚至參與,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好多香港人心裡面準備好喺到落地生根。」

W認為很多香港人具有臺灣人強調的公民質素,亦準備好在臺灣落地生根。(布寒野 攝)
上一篇文章

Netflix劇集《The Crown》第5季製作 倫敦西區搭景重現97香港

下一篇文章

歐盟承認臺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 臺下周推出與歐盟接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