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港教育令小孩「行歪路」 一家三口移英頓感輕鬆 母阿K:盼兒子能做好人、分對錯

香港赤鱲角機場的離港大堂上,滿是等候辦理登機手續的乘客。當中有準備到外國留學的學生,有對外國生活滿懷憧憬的年輕情侶,亦有不少父母一手拿着護照及證明文件,一手拖着數個沉重的行李,在長長的人龍中看着在旁邊蹦蹦跳跳的小朋友。

黑壓壓的人們有着共同的目的地——英國。

《港區國安法》推出後,不少港人決定遠走他方,有父母因不想下一代在洗腦教育下成長,決定與子女舉家出走,其中包括妻子阿K及丈夫阿J一家三口。當英國政府落實推出BNO簽證計劃後,他們便着手研究與仔仔舉家移居英國。

離開的理由

「我們見到香港很多政策都在收緊,這真是加速大家離開香港的最大原因。」談到離開的原因,母親阿K不禁表達對港府的想法,「每次與朋友講開香港的狀況,都會有很多疑問,大大小小的政策都不是為了市民,當政府都不理市民的話,人民如何在這裏生活呢?」

阿K過去雖不算是遊行的常客,但2019年因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一家走上街頭,表達對惡法的不滿,「有些事情我們覺得很荒謬,希望凡事行前一步,可以做的䀆量做,後來發現連遊行都要得到批准,其他言論自由、媒體自由等事情都在倒退,漸漸變得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香港,開始思考去留,到《國安法》公布一刻,就覺得非走不可。」

除了擔心自由日益收窄,最大考量還是小朋友,「正正是因為有小朋友,所以我們選擇了離開。坦白講,學習方面,我們當然會支持他,但對下一代的期望其實只是想他做一個好人。由於香港近年變得太快太急,相當擔心這些變化會影響小朋友日後的思想、行為,令他們長大後『行歪路』,所以希望在英國能讓他學做好人。」

育有一子的阿K坦言,正正是因為有小朋友,所以選擇離開香港。(姚躍華 攝)

告別高壓教育

迫使他們離開的,還有香港那套為人詬病的高壓教育制度。在離開香港前,阿K仔仔都在公立小學讀書,「讀公立學校,我們都知道這是填鴨式教育,但後來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壓力根本與我們小時候相距太多,即使他已經努力溫習過,但都未必達到校方標準,無形中產生很大挫敗感。」

她舉例,有次小朋友拿了100分,自己便讚賞一番,後來卻發現原來班上不少同學都拿了100分,「在那場分數比賽中,變相你拿到100分其實是『應份的』,結果家長只好不斷催谷小朋友,因為整場遊戲都在講分數。」

她又嘆道,參與這場分數遊戲的除了小朋友,還有家長,「太多比較啦,即使我想小朋友輕鬆學習,但無奈最後力不從心,只因家長之間經常有無形的競爭,左一句『呀你小朋友幾多分』,右一句『我小朋友又上什麼興趣班』⋯⋯在這種氣氛下即使我不要求小朋友考第一,但也不想他『包尾』,結果我都要妥協,編排小朋友每日參與各種課外興趣班。」

到了英國,阿K憶述小朋友第一日放學回家便很雀躍地向媽媽表達自己愛上「返學」,「小朋友話自己從未試過午飯時間後可以和同學去playground玩、踢波,不用像過去一樣留在圖書館做功課,他每逢星期五便嚷着『媽媽我很不開心,因為明天不能上學』,這樣對上學的嚮往是在香港從沒有遇到的。」

雖然學生甚少須要帶功課回家,但校方都會提供一些網站,讓小朋友在課餘時間閱讀圖書、參與小遊戲或運算簡單數學練習,「這些活動自由度很高,沒有強調一定要交,而學校每周都提供一些英文單字,讓小朋友回家後溫習,定期會默書,每日學幾個幾個,變相很容易吸收到。」

不容忘記的身份

對於部分港人家長表示不習慣英國學校過份「自由」,阿K一家自言相當適應這種轉變,「在香港雖然叫『興趣班』,但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小朋友有興趣才報,而是為了應付學校需要,或甚只是因為其他小朋友報了、『人有我有』的心態而跟風報名,完全是本末倒置。再者,小朋友參加那麽多興趣班,家長都要陪同出出入入,全部都是自己時間,來到英國後不單小朋友感到輕鬆,家長都鬆一口氣,我們才有時間問小朋友真正對什麼有興趣。」坐在一旁的阿J補充道。

由於少了報讀興趣班,阿K一家人來到英國後的親子活動變成多了時間去公園玩,「初初來到英國的時候是夏天,我們當時的活動是主動四處找公園去玩。英國公園相當適合小朋友玩耍,有不同設施,地方又大,草地是綠油油的一片,只要有一個波,已經可以玩足一日。」

不用忙於應付分數遊戲,阿K表示,一家人多了真正相聚的時間,「我以前從未認認真真與小朋友看一本書,看所有書都只為應付默書、考試,自己好像監工一樣, 不停提醒他要溫書。現在我可以從容地與小朋友看圖書、看學校以外的知識,親子關係得以改善,脾氣亦不再暴躁。」

阿K身後是一個落地書架,上面放滿了一本本正體中文字圖書,當中一部分,是仔仔的幼稚園及小學老師得知他有意移民後,特意在臨行前送贈給他的。阿K隨意拿起了其中數本,娓娓說道自己來到英國後,反而有更多時間陪同小朋友看中文書:「始終我們是香港人,學習的都是廣東話,寫的是繁體漢字,我不想他忘記這種語言,所以定期都會與他講廣東話,亦帶了幾本中文書過來讓他看,間中亦要他寫繁體字,希望他記得這個身份。」

一知道阿K將要離港,仔仔的幼稚園老師立即送上數本繁體字的圖書,相當窩心,阿K來英後用這些圖書教小朋友繁體字。(姚躍華 攝)

老師細節中的溫柔

相信對不少家長,最擔心的是年幼子女移民後不熟習新環境、新學校、新同學,在仔仔就讀的小學中,香港人比例不算很高,班中只有仔仔是香港人,起初他會嚷着希望有香港人同學,但開學短短兩個星期後,他再沒有同樣的要求,皆因已經認識到不少本地朋友。

「我最開心的是,有不少同學每次見到我們的小朋友,都紛紛主動『say hi』,令我們感到相當放心。 因為這意味著小朋友在短短兩星期,已經開始結織到新朋友,開始融入校園生活。」阿K高興地說道。

能夠快速融入校園生活,學校可謂功不可沒。阿K表示,自己小朋友是插班生,老師私下叮囑其他同學須特別照顧仔仔需要,和與他一同吃午飯,變相令其他同學更主動接觸這位來自香港的新同學,「老師甚至私下叮囑一位男同學,要提醒仔仔外出要帶厚衫,因為外面天氣轉凍了,這些細微位都見到老師很warm,不會令他受到冷待或感到孤獨。」

英國小學一向鼓勵學生小息時候在playground遊玩,亦加快認識新朋友,「仔仔因為在學校踢足球,短短兩周已經認識到一班固定的『波友』,其中一個甚至主動邀請他參加party,仔仔聽後相當開心,覺得自己已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縱然開展了新生活,阿K亦不忘定期透過Facetime等視像通訊軟件,安排仔仔與香港的朋友聯絡,讓大家笑談生活近況,以保持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英國學校每星期會要求小朋友閱讀不同圖書。(姚躍華 攝)

巴士站的偶遇

為了下一代移居他邦,阿K最不捨的當然是家人及朋友,大家坐下來吃一頓飯餞行的時間也不多,「走的一刻真的很不捨得,我們由出世到現在要遷離,所有生活習慣及朋友都要重新來過。記得送機的時候,不少朋友都淚灑當場,但我安慰道毋須將事情看得太負面,大家日後仍有機會互相探望對方。」

對於語言方面,不少人都擔心能力不足,阿K坦言自己英文不算好,但有Google Translate等工具幫忙,其實生活沒有想像中困難,「我經常提醒自己,97時亦有一批香港人選擇移民,當時未有Google Translate,但他們都可以生活到。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出發前亦做了不少資料蒐集;同時散居各地的港人亦經常互相交流資訊,很多『難題』其實不難解決。」

此外,如何在新地方結織新朋友也是港人另一大憂慮,但對阿K一家而言,事情卻異常容易。抵英短短數周,她們一家已經認識到不少香港家庭,其中兩家甚至在街角的巴士站邂逅數次,「第一次我只是點點頭,後來再遇之下傾談,發現大家都住在附近,都是剛抵埗不夠半年,多聊一會後就相約食飯,互相到家中拜訪。因為大家都有孩子,有時甚至在沒有相約的情況下,都在公園裡相遇,這也許是緣份吧。」

她接着說,自己所住社區的鄰居相當有禮貌,平時迎面相遇都會先點頭問好,再主動停下讓對方繞過,司機亦多會主動讓路給路人,「在香港司機是『大哂』,通常是『人讓車』,這裡好像道路使用權倒轉了,真的以人為本。」

更窩心的是剛抵英租住Airbnb的屋主,在阿K一家臨走前,特意送上一本講述歷史的圖書,「屋主說這本是他以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圖書,希望我的仔仔長大後,可以同樣與父母一齊分享。」這本書現在放在書架上的當眼位置,記載着英國人溫柔親切的一面。

阿K一家搬離Airbnb時,屋主立即送上一本自己孩子讀過的歷史圖書,希望阿K小朋友日後亦可以用到。(姚躍華 攝)

十年後的話

為了小朋友的未來,毅然重新開始,阿K及阿J又有什麼說話想跟十年後的仔仔講呢?

「爸爸媽媽今次帶你來到這個新環境,是希望你之後可以愉快地成長。你不用成為高職位的人,只願健健康康快樂地生活,遠離高壓的地方。現在香港很多東西都在收窄,希望你在這裡可以保持廣闊的視野。」阿K言衷地說道。

「我們希望你可以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好人。」身邊的阿J補充道,「希望留在這裡,可以讓你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是錯。」

說着說着,阿K來到家旁的公園,走進冬日溫暖的陽光中,坐在公園一旁的恰是另一個香港人家庭,他們正帶着小朋友在綠茵的草地上蹦跳玩耍。

上一篇文章

馬仲儀移英續行醫 嘆難接受政治凌駕科學 「香港氣壓太低」

下一篇文章

英國職位空缺達117萬個創新高 平均每1職缺僅1.3人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