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港人英國創立組織 辦手作市集望推動文化交流

由離散英國港人創辦的組織SoSoul Place上周六( 14/8)於英國伯明翰(Birmingham)舉辦手作市集,邀請來自不同族群的各類手作者參展,銷售各具特色的手作產品,例如烏克蘭民族飾物、環保蠟燭、葡式小食、非洲特色手袋等等。創辦人向《同文》記者指,希望透過市集和組織的工作推動文化交流。

SoSoul Place組織創辦人之一Winnie移居英國約一年,本來已有籌備商業活動經驗,到英國後認為空餘時間變多,想善用時間與社區連結;另一創辦人Vanessa來英時間與Winnie相約,曾參與義工活動,也認為在英國時間空間較多,兼之英國社會兼容並蓄、文化多元,不同族裔之間可互相交流文化。兩位在共同理念俱使下創立了SoSoul Place,開始了在英國推動文化交流的工作。

望以手作技能連結不同族群試圖從產品功用、設計概念、文化背景如何啟發創作等議題作為建立關係的橋樑,為本身可能毫無交際的人,包括手作者及遊客帶來相遇的機會

雖然Winnie和Vanessa皆無手作技能,但仍萌生手作市集的念頭,因在香港曾出席類似市集而受啟發,望以手作技能連結不同族群試圖從產品功用、設計概念、文化背景如何啟發創作等議題作為建立關係的橋樑,為本身可能毫無交際的人,包括手作者及遊客帶來相遇的機會。

她們強調自己並非單純是籌備市集,而是希望透過市集推動文化交流。Winnie指在籌備前期要先到不同市集認識檔主,互相交流籌備市集的經驗,且大量本地手作人未必使用社交媒體作宣傳,而是集中以產品質素作為宣傳的主要渠道,因此接洽會有一定難度。

今次市集的選址亦有所講究,是次市集選址Iron House畫廊,座落Jewellery Quarter站附近,2021被評為伯明翰最佳畫廊之一。Vanessa指市集想辦室內場原因是希望減低受室外因素影響的可能性,例如炎熱天氣或颱風等。她認為該畫廊光線明亮、「型格」和現代化,幾乎為完美的策展地,更指「空間流動性好好,有分開不同section但section之間又無間隔,唔會阻隔人群流動和溝通,相當符合組織理念。」但除了型格的表面外,該建築物原來更有170多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48年。建築物最早被用作當舖,後又改建成珠寶鑄造場,至20世紀90年代時又被用作開辦音樂會及夜店的場地,後經活化成為畫廊,具有豐富且多元的歷史價值。此外,該場地鄰近張伯倫墓地,有歷史意義,故市集又邀請了講師帶領遊客在墓地作解說講述背後歷史。

是次市集選址Iron House畫廊

眾多參展人當中,有三位是來自烏克蘭的手作者,當中部份作品是以寓意希望的向日葵作主題的飾物,將收益全數捐予正值戰亂的祖國。Winnie提到其中一人是在另一次市集中認識,得知對方是一位初到英國、專門做首飾的烏克蘭檔主後,隨即邀請對方出席本次市集。另外Vanessa又提到一位專門製作民族手袋的非洲檔主,同時為烏干達、肯亞的不同手作家庭作寄賣,並將收入扣除開支後全數交予寄賣者。因此她認為購買手作品的同時不單是在支持參展檔主,其實更可能「幫到好遠嘅人」,包括遠在非洲的手作者。她補充道「唔好話咁宏大幫佢哋搵到新方向」,但起碼能透過這些產品了解手作人背後的文化和他們堅持著的理念。

烏克蘭手作品

其中一位英國本地檔主專門做環保蠟燭。該檔主本身與手作工作毫無關連,但在疫情失業的機緣下,開展了手作產品的新人生。環保蠟燭使他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對地球回饋之餘又獲得了沉澱人生的新機會。此外,參展人當中亦有香港檔主,該檔主指出以往有做手作的經驗,但當再做的時候「諗返起當初做手作的熱誠」。Vanessa表示,擺攤看似簡單,然而不同檔主都面對著作品、商業上的困難,但當大家都很堅持手作並展現出他們的熱誠時,認為「大家都很善良」。

對於市集反應,Vanessa坦然指「最初未知反應會點」,火車罷工,加上宣傳仍有很多改善空間,對人流不大期望,認為「多人有多人做,少人有少人做」。然而當日最終參展人次超過數百人,有香港人亦有本地人,人流比她想像中多得多,是驚喜收穫。

SoSoul Place網頁:https://sosoulplace.co.uk 

上一篇文章

事隔三年被秋後起訴非法集結 楊子俊今認罪判囚9個月

下一篇文章

司法機構更新47 人案案件排期 30人分批 9 月及 11 月高院案件管理聆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