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林鄭,香港或許早已能夠「與病毒共存」

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大部分的防疫措施將於一月下旬終止,當中只保留確診後仍須居家隔離的安排。換言之,人們可以在室內不配戴口罩,以及毋須出示疫苗注射紀錄或陰性報告便可出席大型公眾活動。政策成效如何尚需時日才能觀察出來,但這種「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方針,至少為社會回復正常運作帶來曙光,亦令到現時備受特區政府防疫政策所困擾的香港市民羨慕不已,不禁慨嘆香港要等什麼時候才能做到?

在疫情初期,採取嚴防死守的策略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畢竟當時仍不清楚病毒的傳播率及引發的病症有多嚴重,在基於擔心病毒將為社區帶來大量病患,甚至拖垮整個醫療系統的情況下,採取圍堵政策可謂無可厚非。然而兩年的抗疫經驗告訴我們,病毒的多變及傳播速度之快是根本無法完全阻隔,因此不少國家都紛紛改為採用「與病毒共存」的方法應對。然而要實行這項政策須具備一定的前提,讓我們來審視林鄭是如何一步步使香港失去「與病毒共存」的條件。

首先,是政治自主性。在林鄭任內,香港如何失去自主性是有目共睹,因此在現時任何政策改動都須經北京同意的情況下,如果香港真的能夠因為改變防疫策略而走出陰霾,那麼叫仍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大陸情何以堪?

觀察其他國家經驗,以至香港,疫苗接種率是政府經常強調的條件。雖然接種疫苗無法百分之百阻隔病毒,但從數據上來看,疫苗的確有效減低重症及死亡率。因此如果有廣泛的疫苗覆蓋率,政府便有信心即使出現大規模傳,多數病患亦只會有輕微的病癥,人們留在家中休息便可痊癒,從而不用擔心影響醫療系統的運作,所以疫苗的接種比例正是能否達到「與病毒共存」的其中一項前提。

雖然香港現時的疫苗接種率多達七成,但不要忘記當中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是接種保護力存疑的科興疫苗。再者,長者作為最為高風險一群,當中 70 至 79 歲人士的接種率只有五成五,而 80 歲及以上人士則不足三成,因此香港的疫苗覆蓋率並不足以應對疫情的大規模爆發。

然而,為何香港人都不願打針?究其原因,當然是林鄭所領導的政府不得民心,因此大部分市民才會採取抵制其政策的態度。其次,林鄭以「開關」及「旅遊氣泡」等理由提倡香港市民打針,前者是她個人私欲,後者則因為氣泡一次又一次爆破而不再令人信任,可見林鄭需要在疫苗接種率不足一事上負上最大責任。

另一個能否達到「與病毒共存」的考量因素則是醫療系統的穩健程度。即使具備廣泛疫苗的覆蓋率,但是由於疫苗變種速度極快,所能起到的保護是否有效仍有隱憂,亦即是廣泛人口已接種疫苗仍不能完全避免出現大量重症的風險,因此醫護人手是否足夠亦是能否達到「與病毒共存」的挑戰,而林鄭正正是造成香港醫護人手嚴重短缺的主要原因。

熟悉香港情況的人都知道,醫護人手不足是香港政府多年來都未能解決的問題。以每 1,000 名人口人均醫生比例而言,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約為 2.5 名、英國 3 名,澳洲則是 3.8 名,而香港卻只有 2 名,可見香港在醫護人手上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然而這問題在林鄭任內不只未能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因其所引發的移民潮而變得更為嚴重,亦使香港目前難以承受「與病毒共存」的風險。

總的而言,港府的確有搬出參考外國經驗的條件來證明香港沒條件與病毒共存,但未能達到條件的主因明顯是林鄭失信於民、施政失誤,只懂取悅北京,然而香港人卻要陪她一起承受,真的不負「攬炒之母」之名。

上一篇文章

港產網球新星黃澤林晉身澳網青年組男雙決賽 坐亞望冠 衝生涯第二個大滿貫冠軍

下一篇文章

英格蘭今起無須強制戴口罩 倫敦公共交通維持戴罩令 大型連鎖商店籲顧客照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