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大明王朝亡國的原因與啟示

俄烏戰爭及中國疫情的爆發令人想起早些年的一套名為《大明劫》的電影,因為當中故事正是圍繞明朝未年的戰爭及瘟疫而展開,並從中探討大明王朝最後在劫難逃的原因。戲中兩位主角分別是曾經大破流寇,但因政治鬥爭而入獄,其後又被崇禎重新起用的孫傳庭,以及在朝中看不憤庸醫弄權而毅然決定做遊醫的吳又可。在準備征伐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時,明朝軍隊卻鬧上了瘟疫,孫傳庭遂要求吳又可擔任軍醫,從而促成二人的相遇。

孫傳庭及吳又可各有抱負,前者希望救國,後者希望救人,但電影中二人都是鬱鬱不得志。孫傳庭雖然被任命為七省督師,全權指揮中原戰事,但卻始終得不到崇禎的信任,屢次向朝廷要求增加糧餉練兵而沒有回音,反而被要求主動進撃賊寇。無可否認,孫傳庭須為這困局負上一定責任,因為他低估了李自成的實力,不知道在獄中三年期間,農民兵的規模已大為壯大,因此當崇禎皇帝問他幾多人可以破敵,孫傳庭信口開河說「得精銳五千人足矣」。

當孫傳庭到達戰場後,赫然發現敵軍已不再是烏合之眾,因而向朝廷表示「非練兵二萬、軍餉百萬不可」,使崇禎認為他出爾反爾,不值信任。不過最大的責任還是在崇禎身上,因為他本來就是多疑之人,經常擔心在外領軍的將領擁兵自重,因此可以相信即使孫傳庭沒有誇下海口,最終亦不會得到他的信任,而崇禎的這種性格亦在戲中清楚地表現出來。

既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孫傳庭只好向當地大量囤積土地的士紳募餉,但這些土豪不只拒絕捐獻,甚至勾結孫傳庭軍隊的人,放火燒了他們否併土地而不納稅的證據。孫傳庭在詢問吳又可如何治疫時,後者表示面對重症有時只能用險藥,孫傳庭受此啟發,認為「用藥如用兵,要有膽有識」,最終把這些鄉紳誅殺掉,並充公他們的家產以作軍餉。

不過即使有充足的糧餉,孫傳庭也不認同主動出擊,反而固守潼關才是可行方法,只是後來抵不住崇禎的再三催促,才冒險出關。事實上,當時明朝的主力部隊,除了鎮守遼東的邊防軍,湖廣的左良玉軍,便是剩下孫傳庭這隊人馬。由於遼東軍自顧不暇,左良玉恃敵畏戰,因此孫傳庭的軍隊對保衛京都猶關重要,一旦戰敗,將再無力量抵抗李自成。因此當時的兵部侍郎(相當於現時國防部副部長)再三向崇禎強調「皇帝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但崇禎卻認為非出戰不可,否則將任由孫傳庭「玩寇糜餉」。

孫傳庭為免自己又要再被投進牢獄,即使明知勝算極低,也只能放棄防守策略,主動出撃殺敵,出關時亦只能大歎「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最終亦戰死沙場。可悲的是,當崇禎得知戰事失利後,竟然把責任都推到孫傳庭身上,指他「輕進寡謀」,彷彿全然忘記是誰人在不斷催促孫傳庭出關應戰。

從孫傳庭的經歷,我們可知明朝是註定要亡國,因為全國上下的只從自身利益出發。孫傳庭雖有拯救江山社稷的決心,但上司只懂得擔心自己的權力受威脅,而底下的士紳們則只顧眼前的利益,一點也不擔心城破之日,即使擁有再多錢財亦難保性命,不過這種行為亦不只見於士紳,崇禎皇帝亦是如此。

在明朝最後一年的元旦,崇禎在接受群臣的祝賀後,留下閣臣議事,當中有人提出現時國庫空虛,邊防軍餉是刻不容緩,因為希望崇禎可以動用內帑,即他的私己錢來救國,但崇禎聽完一邊流淚,一邊表示「內帑有難以告先生者」。三個月後,李自成破城入內,查出當中庫存極之驚人,只是滿洲人打到來時,在倉皇撤退便運走了三千七百萬兩金銀,相當於兩年的賦稅加派。換言之,崇禎不是沒有錢,只是即使在國破家亡的關口,亦不願捨下這些身外之物,最終只能自縊於煤山。

至於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吳又可,雖然其經歷亦好不到哪裡去,例如由於他用藥異於常規,因此不為制度所允許,一出場便被官員趕出其管轄境內,另外在治療軍隊瘟疫時,因為不依循祖宗之法,而被自己的師傅斥責。不過吳又可最終也能保全自身,離開戰場,並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書籍《瘟疫論》。

《大明劫》兩位主角的遭遇,放在今天的社會仍甚具啟發意義,因為科學理性的醫治方法仍不容於世,為政者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及權力。要總結明朝之亡,國家的管理方法實是脫不了責任,因為民變正是苛捐雜稅而引發,正如當時官員刑科給事中李清所言:「民窮而盜起,盜起而用兵,用兵而加派,用兵而民益窮,盜益起。」。然而要究其原因,電影中醫官吳又可的一句話或許更為精闢獨到,那便在上位者往往「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滿腦子想著如何保護自己的權位,卻不認真思考如何治理國家。如此下來,又豈有不亡之理?

上一篇文章

關間聞:從樞機被捕 重溫基督宗教的監獄故事

下一篇文章

全面禁俄羅斯石油未達共識 歐盟折衷只削 4 分 3 進口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