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的原由﹔有可能爆發戰爭嗎?(二)

上篇文章簡單敘述俄烏之間衝突的起因,亦分析了普京的考慮以及俄羅斯的優勢,但這是否代表普京真的很想把事情推向戰爭邊緣?如果真的爆發戰爭,哪個國家會是最大得益者?

對普京而言,戰爭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

普京在俄烏邊境位置陳兵十萬,看似有獅子撲兔的氣勢,打算一舉消滅烏克蘭,但同時我們又可看到,普京並沒有拒絕與西方國家談判的機會。正如上篇文章所言,二月這個冬天未完,春天將啟的時間,是入侵烏克蘭最好的時機。換言之,開戰日子拖得越後,俄羅斯的優勢亦將越小。那麼普京為何會容許現時情況處於膠着狀態?或許他並不是真的想開戰。

普京發動戰爭並不是沒有成本代價的,除了物資燃油等補給都是金錢外,入侵烏克蘭很有可能引來西方國家進一步的反撃,再次重創俄羅斯的經濟。事實上,在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歐美的經濟制裁措施已經使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只有 2013 年的 64%,造成俄國現時人均月入只有約 450 美元,這數字比中亞國家還要低,可以想像俄國民眾出於自身的考慮,並不一定支持普京的軍事行動。

但是上文不是曾提及能源供應可幫助普京影響歐洲國家嗎?事實上,能源出口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雖然可使歐洲國家仰仗俄羅斯的燃油供應,但由於這也是俄羅斯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俄羅斯在外貿上極之依賴與歐洲國家合作。簡單來說,能源供應並不能使俄羅斯佔有絕對的主導優勢,相反俄歐之間更似是一種互相依存的狀態。戰爭的爆發無疑將撕破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這一層的關係,從而再波及本已脆弱的經濟,這是普京不得不考慮的結果。

因此對普京而言,令到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NATO),繼續成為俄歐之間的緩衝區是於願足矣,更好當然是能夠促成烏東地區獨立,但這亦不是急於一時之事。因此在俄烏邊境大量陳兵,與其說是想發動侵略,不如說是增加談判籌碼的手段。

其他國家的立場又是如何?

俄烏衝突一事上,烏克蘭當然是不想戰爭爆發,因為將可能承受不能預測的苦難,但不能加入北約,亦即難以擺脫俄羅斯的威脅。歐洲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當然不願看到俄烏之間勢成水火,畢竟烏克蘭加不加入北約都可繼續成為俄歐之間的緩衝地帶,因此保持現狀無疑是利多於弊。

美國又有甚麼考慮?在美國的角度,俄烏衝突一事上很有可能是好壞參半。壞處是如果讓普京如願以償,無論是烏克蘭加入北約失敗,還是遭到入侵,都將助長普京的氣焰,打撃美國的威信,甚或將可能把美國拖入戰事,分薄了對付中國的力量。

然而,美國在這事情亦不是全然沒有得益。首先,即使成功調停是次危機,並不代表能夠壓制普京的野心。看看普京上任至今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已把俄國的影響力擴展歐洲東部,甚至插手中東地區事務,這是美國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其次,是次衝突發生於歐洲東部,假如戰事真的爆發,歐洲各國將無可避免選邊站,屆時將可逼使歐洲更為傾向美國而疏遠俄羅斯,並重建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可是,有一個因素使美國難以下定決心與俄羅斯翻臉,那便是中國很有可能趁美國專注於歐洲事務期間,擴張在東亞的勢力。

從上述的分析可看到,在俄烏一事上,其實沒有任何一方是真的想戰爭爆發,因此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繼續處於膠著狀態,直到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又或是爆發小規模衝突,烏東地區成功併入俄羅斯而結束。

俄烏衝突的最大得益者

無論俄烏之間走向何種情況,中國都真的或將「成為最大贏家」。因為如果歐洲東部爆發全面衝突,將可分散美國在東亞的注意力,為入侵臺灣制造良好機會。即使最終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或烏東落入俄羅斯手中,都可以打擊美國的威信。正因如此,中國是樂見俄烏之間衝突越演越烈,這可從中國不只沒有譴責俄羅斯干預外國事務,習近平甚至普京訪問中國期間,承諾擴大中俄之間有關天然氣和金融合作,兩者都是在減輕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威脅,亦即是助長普京繼續採取更激烈行動的決心。

從中國這些舉動已可看到這個政權的虛偽,因為平日義正辭嚴地譴責別國破壞地方和平,干擾外國事務,但到了有利自己的情況,則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助紂為虐。事實上,烏克蘭今天面對的局面,中國也曾經歷過。在 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期間,俄國便乘機插手外蒙事務,並策動蒙古王公們獨立建國。到了 1913 年,袁世凱與俄國簽訂文件,俄國承認中國對蒙的宗主權,而中國則承認外蒙的自治權,直到 1917 年俄國爆發革命,外蒙再自行宣布獨立。二戰後期,英美兩國在沒有知會中國的情況下,與史太林達成協議,以恢復沙俄在 1904 年中國東北地區的利益作為換取蘇聯出兵的條件。

直至戰事結束,蔣介石任命兒子蔣經國隨同行政院長宋子文與蘇聯談判,希望解決外蒙的獨立問題。史太林卻是一口回絕,除了以英美簽訂的協議為理據,亦直接指出外蒙必須獨立,因為蘇聯需要她作為中蘇之間的緩衝區,以保障西伯利亞的安全。在反覆爭論無效後,蔣介石最終只能讓步,允許外蒙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未來走向,最終在蒙古人民黨操作下,97.8% 的公民贊成獨立,雖然聯合國所派觀眾員並不承認這次投票結果,但蔣介石卻在 1946 年承認了外蒙獨立。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早在約一百年前已經上演,只是當中的角色有所不同而已。中國政府天天喊著「中國領土完整是神聖不可侵犯」,但看到烏克蘭與中國同樣遭受俄羅斯欺負的命運,卻沒有感同身受,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這便是這政權為人所不齒的地方。

俄烏衝突的啟示

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之中,處於大國的夾縫之中的國家,一般都難以有完全獨立自主的空間,這是無可奈何,但同時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然而,這亦不代表小國不能有所作為,只能任人宰割。

在俄烏衝突中,引導事件發展方向的主動權的確不在烏克蘭手中,但烏克蘭人民那種完全不畏戰,生活作息如常的冷靜態度絕對可以在這事件上起到一定作用。試想像,如果烏克蘭看到俄羅斯在邊境集結士兵便已驚荒失措,那麼無疑是自亂陣腳,為俄羅斯入侵締造機會。然而現在烏克蘭舉國卻能表現出敢於垂死一戰的決心,那麼即使沒有外國的支援,普京也須重新評估是否真的那麼容易便可吞併烏克蘭,畢竟俄羅斯也有入侵其他國家而招致頑強抵抗的痛楚回憶,如二戰時進攻芬蘭,又或是冷戰時侵略阿富汗,後者更直接造成蘇聯的解體。

俄烏一事反映在今天的世界,大國之間的衝突及影響是無遠弗屆,很難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因此身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不應把其他地方勇於對抗極權的經歷,視作無關痛癢的事情。烏克蘭人民向我們展示,即使身處大國的夾縫之中,亦不代表需要妄自菲薄,無論有否外國支援,增加自身防禦實力,勇於面對威脅都是保障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而這正是值得臺灣民眾學習的地方。最後,對香港人而言,俄烏衝突一事表明,實現自主自由的道路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獨裁政權也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野心,因此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我們既須要理解現實的情況,同時也要有長期作戰的決心。

上一篇文章

黃之鋒獲減刑兩個月 上訴庭:量刑起點和原則皆出錯

下一篇文章

臺生意未如預期 為孩子轉赴英國定居 擬續賣書滿足中文市場 意念書店老闆Carver:透過書本保存香港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