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移居英國同樣適應 七旬張婆婆:唔係食古不化 六旬前《蘋果》記者:念九旬父母,但總比赤柱見好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移民潮直捲全城,年輕人想要「走難」,年邁雙親卻可能想要留下。離別或團圓,頓成兩代港人的人生選擇題。有七旬婆婆大無畏隨兒子赴英,未來或考慮英港兩邊走,「至緊要陪個孫,度度都係咁樣生活」;去年移英的六旬前記者則說,自己的簽證可助沒有BNO的兒子留英發展,移民生活也沒有想像中難適應,但年逾九十的父母無法同行,成他一大遺憾,「不孝,是我移英後,最內疚的其中一事。」


倫敦薩頓(Sutton)是移英港人熱門落腳地,9月有團體在該處的公園舉辦「友誼節」活動,吸引港人聚首一堂。當日到場參與活動的不少是抵英不久的年輕家庭,但芸芸人海中有位香港長者在大樹下乘涼:她是72歲的張婆婆,今年夏天隨兒子一家移英。她說,約半年前兒子告知她希望讓小朋友到英國讀書,當時自己已決定要跟隨,「話俾佢聽如果真係去嘅,我就同你去睇幾個月,安頓好我再返嚟香港。」

張婆婆說,離開紮根多年的香港赴英,總有不捨,「但至緊要陪個孫。」縱使朋友均在香港,她認為現時視像通話十分方便,「好閒啫!我哋個腦袋追得上潮流,唔係食古不化。以前成日去旅行,呢兩年無得去好唔慣,依次咪一次過搭飛機當去咗好多度地方!(飛英國)要搭十幾個鐘頭,去日本就4個鐘,咪當去幾次日本囉。」

居英逾兩個月,她認為兩地的生活差不多,英國夏季天氣甚至比香港舒適,但垃圾分類較麻煩,「度度生活都一樣。夜晚都係瞓喺張牀啫。只不過去遠嘅地方我唔識路,我腳行到嘅地方就無難度,認住個路口就得。唔識就影低,咁就返到屋企。」她續說,即使是長者亦不一定會成為年輕人移民的負累,例如現時由她買餸煮飯,「去超市識睇嗰樣嘢、識睇價錢就夠,唔使識好多英文,我哋買餸叻過佢哋(後生)啦,識睇嚿肉靚唔靚。」

但她說,暫未決定會否在英長住,因香港仍有事要處理,「或者處理晒過嚟都唔定。同埋仲有屋企人喺嗰邊(香港)。如果一齊過嚟咪一齊嚟囉。如果佢哋唔嚟,我咪兩邊走。」張婆婆兒子林先生則稱,雖然有兄弟姊妹在港,但媽媽若不願來英,少不免會感到擔心,現時就覺「鬆一口氣」。為助媽媽適應,他會代媽媽處理不同英文文件和協助辦理銀行戶口,「屋企人喺邊度,邊度咪係屋企。」

去年中移英的六旬前《蘋果日報》記者高威(化名)則說,早在2019年抗爭運動時,已估計可能因工作敏感關係而要隨時離港,至去年5月與妻子開始賣樓和著手移民事宜。他憶述,當時港版國安法將要生效,一度擔心要以旅客身份入境英國,待旅客簽證快將到期時去其他國家旅行數天再進入英國。幸好英國隨後宣布BNO持有人可赴英定居,於是辭職,去年9月以LOTR方式移英。

高威移英後親手安裝傢俬。(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威說,因年紀較大,移英後找到工作的機會不高,所以就不考慮倫敦這些生活指數較高的地方;又考慮到自己及妻子應變能力只會變差,故傾向在較安全的地點落腳。而兒子曾在伯明翰附近的小城市Wolverhampton寄宿,一帶治安不錯且清靜,又正好有月租625英鎊的小排屋出租,就決定在該處落腳。他說,過去多次到過英國探望讀書的兒子,年輕時又曾在英國住過兩年半,在港想像的移英生活和實際相差不太遠,要適應不算困難。

他續說,自己英文雖然不好,但住的地方本來就有不少少數族裔,大家已習慣與不同口音和英文程度的人溝通,面對面時就用身體語言輔助,「最後真的有問題,便拿出手機協助。」他稱,傾電話仍有困難,必要時就請求對方傳電郵,遇上不明白的字就慢慢查字典;回覆也以簡短為主,即使寫成「Yesterday I go to supermarket 」,對方亦不會不明白或有所誤會。

他又說,香港慣食的調味品、白米和麵食等,均可在伯明翰或網上買齊,妻子每日準備的飯餸及湯水,與香港分別不大,「當然泥鯭粥,潮州生醃螄蚶等美食,相信很難找到。但人生充滿選擇,選擇了自由,其他即使有點不足,感恩還來不及,沒有什麼覺得不習慣。」

高威稱,年逾九十的父母未有一同移民,自己唯一可做的就是每天與雙親打視像電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表示,任記者時曾遭起底和被不明人士跟蹤,擔心被政權清算才離港。作為父親申請BNO簽證,可協助沒有BNO的兒子達成留英發展的願望,更可讓自己獲得自由。不過,自己父母因年逾九十就未有一同移民,縱然父母體諒他的決定,但難免仍會不捨。他亦常因思念雙親失眠,一想到未來除非萬不得已也不會回港,更令他倍感折磨。

「自我安慰的是,這總比每月一兩次,在赤柱隔著透明膠板,用電話傾談好。而且他們的孫兒,可以在自由地方發展,不會因身上藏有一枝未裝上電池、幾乎課堂上老師必用的雷射筆,便要受牢獄之災。」他說,雙親現由妹妹代為照顧,自己唯一可做的就是每天與雙親視像通話,「但最後未能親自侍奉他們,無論如何,不孝,是我移英後,最內疚的其中一事。」

年屆六旬的高威(化名)為前《蘋果日報》記者,於香港曾遭起底及被不明人士跟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移民潮下,不少兩代人因此分離,他稱,離鄉背井從來不是易事,每個人適應程度不一,更明白年紀越大的人,掛慮越多,自己無法為別人家事下主意,但他就會不時問想移民的朋友:「究竟是為什麼?」他說,自己既是兒子也是父親,「做兒子的一面,當然希望父母體諒;但做父親一面,又會想兒子常常在自己身旁,年紀越大,這期盼越強。」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高威感慨道。

上一篇文章

臺灣今起民生物資減稅 中油、台塑汽柴油價格降1.1元

下一篇文章

上學年多達4,460名學生退學 平均每校32人 教師離職人數增幅近一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