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評論】有地無屋,要地何用? 霓虹背後、黯然的「萬家燈火」

香港土地及住屋問題自上世紀至今可謂從未改善,相信最少三代香港人就算自身未經歷過都聽過,典型的香港人Déjà vu。到底是香港人口過多抑或香港缺乏土地?答案顯而易見。房屋署指,截止去年底共有229,900宗公屋申請仍在輪候中,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單身申請人不等十年八年更是妄想「上樓」。同時間,香港最少有1,579公頃棕地,大多被用作停車場、垃圾回收場、貨倉等用途,且未完全善用土地。至於高球場,更是不必多說。

面對住屋極度短缺問題,政府近年就力推「北部都會區」計劃,擬發展北區及元朗區,試圖解決房屋問題,又因鄰近深圳地利之便可以加速融入祖國。房屋署早前公佈,將在元朗公路附近興建6幢37層高住宅,並設有幼稚園、停車場、社福設施等配套,料可提供4,800個住宅單位、最多容納1.3萬人,最快2029年落成。

除住屋外,特區政府又hard sell「灣區友誼」,試圖pitch中國金主融資。多名立法會議員早前造訪祖國後就轉述,國產巨頭華為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感興趣,希望與香港在該區合作發展數位產業,但目前未透露任何詳情。

此外當然不得不提「明日大嶼」。這邊廂任由千頃棕地投閒置散、富人於高球場憑欄把酒,那邊廂卻說投資近萬億建一座亞特蘭提斯。相當然爾,港府一承中共先天技能,東拼西湊總是說出了一些大道理:「庫儲足以承擔」、「投資回報高」、「公私合營」、blablabla……

惟綠色和平委託民意研究所進行的調查大巴掌抽下去,指出由於「明日大嶼」的人工島涉及較大未知性,僅6%受訪者支持同時推行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項目,逾6成認為應該先發展北部都會區。而自「明日大嶼」推出以來,大部分香港市民都對項目反應負面,認為開支難以預算,尤如空中樓閣。

發展局日前就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已先後為不同項目收回及清理約30公頃棕地,並預計至2026年為止會再收回約200公頃棕地,用作建設高密度房屋及其他發展。

但發展局就暗渡陳倉,指2020年12月至今年年3月,先後批出11幅合共約22,600平方米的用地,用途為工業、露天存放、汽車修理工場和貨倉,月內又會為下一批土地進行招標,以短期租約形式給予棕地業者過渡。即是一手收回,另一手就租出,官商勾結又焉是百年可變之事。

此外,根據房屋局數據,2023至24年度,房委加房協預計建成13,000間公屋,其中驥華苑200間用於出售。羅馬當然非一日建成,要解決20多萬宗公屋申請豈非一日之事,但發展局數據表示,2023至24年賣地建成的私人房屋估計最少12,900間,即公屋相比私樓還少100間。

先莫論中國人來香港申請公屋侵佔資源問題,即使少了他們,房屋不足依然是不可迴避的事實,香港人依然要過活。觀塘區作為全港最多公屋、但收入最低的地區,自然住了不少為生活打拼但僅夠糊口的辛苦人,他們當中不少被這個充滿壓迫的社會迫進「劏房」內。

觀塘區議會2021年就聯同明愛專上學院出版了《「觀塘區內分間單位」研究計劃》(參與的區議員鄭景陽及馮家龍已被離職),研究觀塘「劏房」亂象。截至2016年數據,共11,031人為觀塘劏房戶,當年觀塘人數為63.2萬,佔約1.7%,劏房戶入息中位數只得10,000元,但租金中位數達5,700元。試問交租之後,賺得少於一萬的人在過著何種生活?

相形之下,香港私樓泛濫,不少用於炒賣,移民潮來臨及後疫情時期更是貨多過市,壓價也未必賣得出。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只得172呎,每戶的平均中位數亦只有440呎,而這「中位數」更是肯定無法反映真實狀況,不少人打拼半生所住的「家」還未必及英國公寓的一個客廳大小。以英國和香港相比當然不太恰當,但這一間間舖滿灰塵等買家接貨的私樓與一個個擠擁著等待公屋的香港人,何嘗不是黯然地勾畫了這個「萬家燈火」的城市。

政府今年財政預算案曾提到,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單位,聲稱可供10年房屋供應量。但房屋局的數據就指出,預計未來5年內,連同用於出售的公屋只有128,200個,就算全部都在明天建成也只夠提供給一半的公屋申請人,難以確定政府到底有多大力度解決港人住屋問題。有地無屋,要地何用?況且,誰都不會知道這是否第二個「八萬五」。

年輕人出走,自由當然是根源。但誰心胸又能闊到捱一世騾仔日日返工放工等入棺材,就是為了172呎?

上一篇文章

職工盟前主席申五一遊行 警方以大量假設性問題拖延申請 鄧炳強:刻意淡化風險不負責任

下一篇文章

英外交大臣籲中國對台擴軍透明 毛寧:中國從未侵略過其他國家 指責毫無道理

相關文章